最新消息

5/18 台大政治博生論壇公告

一、論文題目:朝貢體系:和平的創造者?
二、發表人:吳昀融(臺大政治學系博士班)
三、評論人:唐欣偉副教授(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張登及副教授(臺大政治學系)
四、時間:2016/5/18(三)晚上7時
五、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大社科院大樓七樓東側(辛亥路後門)713討論室
六、報名:一律以線上報名,請email至 d01322007@ntu.edu.tw,供餐採登記制,請註明葷素;報名受理之後若有事無法前來請再來信告知。
七、論文摘要:

美國近代國際關係研究大師Stanley Hoffmann在其1977年針對當時國際關係研究評論的文章中,便已表示當時的國際關係研究對於美國和歐洲以外的世界瞭解過少。做為一門社會科學,國際關係的諸多理論都是以歷史事件做為例證藉以論證其解釋力。然而可惜的是時至今日,既存的國際關係理論仍大多是以近代歐洲間各國互動做為研究的基準點,而將國際關係理論套用在東方世界之研究無論在質與量上都顯得相對稀少。也因此不免讓人質疑的是,誕生於西方世界的國際關係理論,被擺入東方世界的脈絡時,其解釋力是否同樣地具說服力?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相較於自中古時代起戰亂頻傳而各國勢力林立的歐洲世界,古代東亞體系的確長期存在著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日本著名歷史學者濱下武志認為朝貢體系是一種將亞洲各國串連起來的紐帶,是一種獨存於東亞地區的國際體系,而交錯的貿易網絡則是這種國際體系的特色。他更指出中國透過朝貢體系將其國內統治關係延伸應用在對外關係上,以羈糜、朝貢等方式統治周邊其他地區,並通過互市維持與他國的交往關係,進而再通過以上由內而外擴大的統治型態把周圍世界包容進來,以維繫所謂的華夏秩序。
美國南加大的康燦雄(David C. Kang)呼應濱下武志的論點,指出在西方文明真正影響東方世界之前,中國建構在儒教主義上的朝貢體系長時間地影響著東亞文明圈。他並分析階層制度、身分以及霸權等三個概念,認為朝貢體系代表著古代東亞地區國家對於儒家文化以及華夏秩序的接受與認同,而古代東亞國家更透過經濟的交流進一步達到軍事與政治的和諧,建立起一套穩定的國際秩序來長時間地維繫彼此之間的長期和平。然而值得吾人思考的是,朝貢體系是否真的是如他們所言,是一個使得過往東亞的國際關係較諸歐洲要來得和平的和平創造者?或者,歷史上的東亞國際關係是比較符合現實主義的期待呢?
本文擬以牽涉明帝國、李氏朝鮮以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的萬曆朝鮮戰爭,以及1870-1890年代之間的中(清國)、日、朝(李氏朝鮮)關係做為分析樞紐,透過萬曆朝鮮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的分析來說明並檢證自由主義以及建構主義觀點下的朝貢體系在解釋古代東亞國際關係的困境,同時與攻勢和守勢現實主義的論點交互比對,以對兩派理論的解釋力做出論證。

關鍵詞:朝貢體系、攻勢現實主義、守勢現實主義、萬曆朝鮮戰爭、甲午戰爭

 更新時間: 2016-05-03 12: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