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浪潮下重見教師新價值-葉丙成教授
整理 / 洪愷伶 (政研四)
2015年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已於5/22(星期五)、5/23(星期六),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樓,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議會之主題為「建構永續與公平的社會–公共行政的角色與挑戰」。會議開始前邀請到臺大電機學系葉丙成教授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翻轉浪潮下重見教師新價值」。
What kind of teacher can we be?
台大教學發展中心每年都會邀請許多在教學上表現不錯的講者,來跟台大老師分享如何讓教學更進步。當時,我剛回台大教書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是菜鳥,常常去參加這種演講。我不知道那些講者是不是串通好,去參加這些演講就聽過至少三次講者不約而同問了同樣的問題:「各位老師你們知道嗎,台灣有一群人不用修教育學分就可以當老師,你知道是哪一群人嗎?」結果,台下老師都頭低低的,把手舉起來了。
以前,像我剛拿到博士學位來教書的時候,也沒有人教我們怎麼教書呀!很多時候就是回想…我們以前老師怎麼教我們的,我們就怎麼教。然後,不知不覺教了好幾年下來,我們才開始知道書該怎麼教。而我是一個比較調皮的人,我教書教了幾年之後,這些問題逐漸浮現在我腦海:「我到底要當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書還可以怎麼教?」其實,答案就是「Sky is the limit! (沒有限制)」。重點是我們想要教出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只要對這教學目標有幫助的教學方法,都是好方法!我在電機系開了很多工程領域的課,但是在我許多課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簡報製作與表達」。
What we have done: Creative/ Effective Course Design
為什麼要開簡報課呢?葉丙成老師說:「2003年我在密西根大學教書的時候,對同學所做的期末專題報告印象深刻!我們大家都知道美國學生很會present,所以學期末如果有九成以上的學生很會present我一點也不意外;不過,到了學期末,我發現每個人的報告都無比精彩!當時我很驚訝,於是一下課我就抓了一個我比較熟的學生問:『你們怎麼每個學生presentation都這麼厲害?』他跟我說:『老師,我們有必修課專門教學生如何做簡報啊!』
我當時非常震撼,回到台大的時候發現我們居然完全沒有這樣子的課!所以,我花3年的時間去精心設計簡報課,這是台灣第一個用整整18週在教如何presentation的課,去年剛被列為通識課程的A5類,這是我們期末的一個活動,一連下來也辦了5年,在學期當中我會設計一些課程促使學生去思考、展現他們的創意,其中包括去向小學生、老人等聽眾做簡報,學生會疑惑為什麼老師要叫我們去跟這些陌生聽眾做簡報、而且期末成績還要由這些陌生聽眾來打分數,我告訴他們:『世界上最難做的簡報,就是面對一群很有權力,但是程度卻很差的人做簡報,這是世界上最難做的簡報。當修課學生人生有過一次這樣的簡報經驗,以後碰到再難搞的人都沒問題!』,從簡報課的經驗來看,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我們想幫學生建立什麼樣的能力,能幫學生建立這樣能力的任何方法我們都能去嘗試看看!教書多年之後,我們常常會去限制自己應該怎麼做、教法是如何?但這是我第一個想跟各位老師分享的重點:『Sky is the limit.』大學所能提供的是這樣多元教學的空間,我們其實可以用更好的運用。」
重建教師價值的三個根本問題
我常聽到「現在老師很難當」,不過,後來看到學生自發性寫的一些回饋,我開始思考是「現在的學生很難教」?還是其實「我們不夠了解學生」?事實上,現在的世代變動非常快,每隔五年學生腦筋所想的就不同,因此,某種程度我認為我們不夠了解學生。
我自己反思後,想要跟各位老師分享重建師道、如何重建教師價值的三個根本,第一,「Do we earn our student’s respect?」,重點在於earn,要怎麼讓學生發自內心去尊重你,而不是因為我們有「教授」的職銜學生就得對我們尊敬。不過,Respect要如何earn?過去這幾年的經驗中,我發現大三、大四的學生特別焦慮,除了要選自己的課,還要決定之後的生涯規劃,這可能是他們從小到大第一次得自己做這麼謹慎、影響深遠的決定,所以,我常常在上課時跟同學分享我年輕時候的選擇,不管是成功、失敗或者懊悔,但學生會察覺到「咦!原來老師也有青澀的過去」,這些都會變成學生的養分,學生其實是會感謝老師的,一旦respect建立起來,那個課真得太好教了!因此,我認為教書最重要的是「調服學生的心」,並非你是教授或老師,學生就理所當然會給你尊重。
第二,「Do we inspire/motivate our students?」,對學生而言,現在網路世界有太多事情更具吸引力,讀書並不像過去我們一樣是生命的全貌,讀書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不能說服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學生無法讀書讀得很投入。現在學生很聰明,他必須曉得這件事情有什麼意義,他才會願意去做。
回過頭來,該怎麼啟發?該怎麼說服?我舉一個例子,我有個朋友是台灣早期考上太陽馬戲團,在學成後希望把這些技能帶回台灣,當時,台灣的雜技教育像沙漠一樣,還在發展不成熟的階段。我心裡想著要如何幫這個朋友,並建議他一定要有實質的論述,父母才願易投資孩子來學雜技。各位朋友你們想想有什麼好理由可以說服父母?於是,我跟他說可以這麼宣傳:「雜技教育對台灣孩子太重要,它可以協助台灣孩子建立最欠缺的一樣東西─面對失敗的韌性,你想想光是任何一項雜技訓練的過程,是要經過多少失敗?」現在的老師跟過去不同,必須要學會行銷,你要告訴學生為什麼你要學這樣東西?而不能再抱持著「我是對你好」的心態。
第三,「Do we know our students?」過去我每年參加畢業典禮,我以為自己對學生非常用心;直到有一年,我才突然發現我對學生一無所知,過去只用成績去認識每個學生。於是,我開始不想把學生當作過客,想深入地去認識每個學生。幾年前,我開始玩臉書,才發現學生原來不是只有我在教室中認識的面貌,學生在他們的生活中其實活得比我們想像得更精彩、更熱情。當上課時我不經意地問候學生,我開始發現學生會感覺到原來老師有在關心我。其實,任何人都一樣,都希望自己亮點被看見,學生會覺得原來我在老師心中不只有成績好壞,也會被老師讚賞其他長處,如此一來學生會更聽得進去這老師的話,對他的學習也會很有幫助。
仔細想想,全世界這麼多工作,哪些工作可以深刻影響別人的生命?我認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醫生,醫生在人身上可能會留下疤痕;而老師則在腦海留下了價值及思想。各位老師有沒有想過,我們在教室講的一句話,有可能因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影響到更多人的生命,甚至倘若我們學生很有福報又當了老師,他又能再去影響成千上萬的學生。我一直認為做得好的話,當老師真的是很大的福報。
如何為青年尋路?
之前UDN願景工程辦得青年論壇,當時我做了一個演講:「如何為青年尋路?」有三件事情我想跟在座各位一起來探討。第一,第一流人才定義為何?作為老師,我們當然希望培養人才;作為學生,一定也希望被培養為人才;第二,台灣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第三,我們要怎樣去培養年輕人變成這樣的人才?
傳統的觀念只要把書念好,擁有好學歷、進入好公司人生就妥當了,但世界已然改變,全球化速度太快,公司樓起樓塌都在三到五年之間,學歷只能幫你騙到你的第一份工作,之後的工作就要靠你的實力和能力。那我們要怎麼訓練年輕人擁有這樣的能力?我們現在沒辦法預估未來會快速變遷到什麼程度?甚至是一個充滿挑戰、未知的世界。
我們現在非常憂心這樣的狀況,在中小學開始推行的「翻轉教學」也是基於這樣的憂心,若我們持續用二十年的思維來教孩子,他們怎麼去面對未來二十年後變動如此巨大的世界?
什麼樣的學生可以生存下來,我們認為應該是「會表達、會思考、會自主學習、會面對未知變局」的孩子才能夠生存下來,我們想要讓孩子知道,能力比學歷與知識更重要。
能力聽起來很虛幻,不過延伸一想,你在社會上想要成功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比如說找資源(find resource) 的能力、累積人脈(make friends) 的能力、確認問題的關鍵並解決大家都無法解決(identify key problem)的能力、觀察別人進而融入環境(play politics)的能力、如何讓別人有好印象(impress people)的能力、能否說服別人支持你想法(sell our ideas)的能力。台灣的父母天天在外為工作與他人廝殺,靠的是這些能力,但回到家卻只在乎小孩考試有沒有一百分,不過,考試一百分能面對社會、世界的挑戰嗎?
學生其實很聰明,他們知道這些能力很重要,因此學生會花時間在課外活動上;不過,我們的課程也可以試圖融入一些培養這些能力的元素,協助學生建立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能力,讓學生知道這些課程對於培養未來競爭力是有幫助的,他們其實會更願意去學習。因此,我們該如何教才能讓學生勇於跨出舒適圈?
首先,一流人才的定義是什麼?哈佛MBA在去年開始改變申請規定,他們要求學生必須提供在網路上曾經修習過的課程記錄,例如MOOC、COURSERA等,哈佛MBA向來以收第一流人才自詡,它的規定開始有所改變,代表這世界對第一流人才定義有所改變,第一,你有沒有眼界知道外面世界什麼東西很重要?第二,你有沒有能力靠自己把它學起來?
除此之外,我自己會再加上一條定義:「你有沒有辦法用自己的熱情去把一件事情玩得精彩、玩得發光發熱?(Play with passion and fun)」我認為這才有機會創造第一流人才。
再者,台灣未來要什麼人才?我在這邊舉一個例子,去年一群台大學生成立一個新型態的3D印表機團隊「FLUX」,這群學生首創台灣在美國創業募資網站(Kick Starter)募資最高紀錄。這群學生究竟怎麼成功的呢?當時,這群學生一起住宿舍,3D印表機剛開始出來,起初,學生也是買回來玩,玩得很熟後才發現目前的3D印表機噴頭有很多問題、細緻度也不夠。於是他們花時間想辦法去改良,也增加很多其它雕刻等噴頭的功能,一推出後廣受美國人歡迎。這個案例說明了,在全球化技術變化快速情況下,新技術一推出,我們需要這樣的年輕人:很快的學會它、很快掌握它,進一步發展出商業模式,惟有這樣的人,才能在世界發展下站上浪頭。
最後,台灣年輕人未來在哪?這樣的年輕人我們要怎麼培養?答案是「學」!近幾年MOOC帶來巨大的教學科技變革,MOOC的作法是在棚內、辦公室或書房錄影,而非傳統教室,一旦是錄影,老師不再會跳針、像在教室中把同樣的話講好幾次;同學也可以針對不懂的地方自行重複片段,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步調學習、不會浪費時間。另外,MOOC在撥一個段子後會跳出問題來考你,如果答錯影片就不會繼續往下播,這個作法開啟了雙向互動。MOOC為什麼在世界引起震撼?當你修完一個課程後,MOOC會發予一個證書,很多人拿到矽谷大公司求職,大公司也認可這樣的證書。
以COURSERA為例,它邀請世界頂尖的大學加入,日本找東大,台灣找了台大,我和呂世浩老師在隔年便在上面開課,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用華語教的MOOC,MOOC很在意大陸市場,他們會去關注全世界最多人修的這些課是什麼,此外,MOOC也是很好的平台,課程雖然有檔期限制,但老師和學生們都可以利用關鍵字去搜尋相關的課程。而且,這些都是全世界頂尖有名的大學,透過MOOC作為櫥窗,把各學校有特色的課程推廣到世界。例如MOOC上面的作曲課程,連作曲都可以在網路上學,學習管道已經顛覆原本大家的想像。
記得,有次與創辦MOOC的同仁到北京搭計程車的經驗,當時我們同仁與運將大哥不經易聊到目前正在投入MOOC發展的工作,運將大哥一聽很驚喜,便說道他有在MOOC上觀看呂世浩老師的課程。我一方面覺得非常感動,另一方面,也覺得連北京計程車大哥都知道這麼棒的資源,不過台灣目前仍有許多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資源可以利用,這點比較可惜。
當時我們在開發COURSERA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大陸網站、論壇上搜尋相關資訊以及他們學生的思考方式。那時候看到一個對話讓我覺得很震撼,兩個大陸高中生在網路上討論下學期要修的課,一個說要修考古學,另一個說:「考古學我比較沒興趣,我比較想修神經心理學」。如果換作兩個台灣高中生,對話會不會變成追星話題?回到我們剛剛所說的是一流的人才,有沒有眼界?有沒有能力自主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現在在推翻轉教學,目的在於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過目前在推的科目是誰決定的?是老師、家長決定的!這些科目都不是學生自發性所決定的。這表示台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另外,我覺得「玩」很重要,你對事情有沒有熱情?如果可以讓我們學生在專業中找到一件事情是他們很有天分,用玩的態度把事情玩得很精彩,那麼結果將會讓人很經驗。
此外,格局很重要,我到35歲之後才開始用台灣的角度看事情,台灣教育從小只培養學生把重心放在唸書升學上,導致我們看事情的角度無法那麼廣闊,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老師應該要怎麼教?
這幾年在推廣翻轉教學上,各地都有許多中小學老師積極投入,想要改變教學;我也發現,中小學教育是相當重要的,很多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是在中小學被養成,例如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在上課中不能講話,直到學生出社會,學生又被老闆罵怎麼都不會表達、溝通,這樣的例子讓我們開始思考應該要從小培養學生往正確、好的方向。
我們如果把整理好的知識一味的塞給學生,並無法培養學生的品味,反而降低學生的自信,老師像媽媽一樣餵養學生好料,但學生卻視為理所當然。我常常跟學生說一學期不要修太多學分,這樣才能把學問學通、學得深入又有興趣。與美國相較之下,台灣的教育制度讓學生沒有空間自主學習,以一個大學生一學期修八、九門課而言,在不同的課程循環、時間壓迫之下要讓學生養成複習習慣真的很難,變成學生只能在考試前背考古題,考試出來成績很好沒錯,不過真的有學習到了嗎?所以,我常常講台灣的教學模式其實是訓練出危機處理的高手啊!
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
我們的教學思維必須有所改變,有些事情不要都老師做,要記得分享給學生,也就是廣義的翻轉:「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要讓學生認知到這是學生自己的課,而非為了應付老師。我認為未來的孩子應該有這樣的自信:「你不管出給我什麼難題,我都有能力可以面對它!」唯有這樣的自信,才能去面對未來的未知變局。
另外,從作業角度去想,這幾年我發現台灣的學生抄作業的情況非常嚴重,從兩三年前的機率課開始,我把學生分組,接著讓學生自己設計題目,再讓其他同學去解題目。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很在意同儕怎麼看他,從學生角度去想,他原本根本沒有誘因去寫作業,但讓學生自己設計題目後,學生會開始關注別人怎麼看他的題目、在解題率上有沒有比別人多等,透過這樣的機制,學生能從學習上更找到自發學習的樂趣。
另一個問題是上台報告,以往同學上台報告只會把眼光放在老師身上,因為老師握有打分數的權力,在這樣的狀況下,其他沒上台報告的同學都在做自己的事;意識到這樣的情況,我開始用EPES這個系統,沒上台報告的同學也可以打上台報告同學的分數,開啟學生互評機制後,學生會注意到其他同學的目光,改變自己報告的方式,而不是造本宣科。
好的作業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不只可以讓同學複習老師教的東西,也可以讓同學學習課本上沒教的東西。學生之間在作業上付出的努力差異,可以成為同學學習的動力。學生開始幫其他同學作業打分數之後,學生會認知到這是自己的作業。
此外,大學時常也會邀請一些外面的專家學者來演講,常常講者在台上講得熱烈,而台下睡成一片。後來,我改變作法,請學生自己擬預計邀請的講者,並在邀請計劃中明白闡述為什麼要邀請該講者、講者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發等,後來我也告訴同學如果邀請計劃寫得好,我們不但會邀請這位講者,在演講之後的餐敘同學也可以跟講者有面對面吃飯、談天的機會。
在這樣的設計下,我發現同學很認真在規劃演講計劃,可能在一兩週前就做足演講資訊、講者背景的了解,而且同學還會在網路宣傳某位講者要來演講等,我都不用額外再宣傳;在這些講者來演講後,我發現同學邀請的講者都講得非常精彩,連我也非常享受。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傳統老師邀請講者的演講會讓學生覺得事不關己,甚至偏激地想著這些都是老師的社交活動;但改變方式後,學生會認為這是他的演講,他們會更認真去投入。
因為時代的改變,學生也在改變,當學生改變,老師們的教法也必須有所改變,因為時間的關係,如果老師們對演講內容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我的新書《為未來而教》,裡面有更多細節的討論與想法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