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母系動態

本系「臺大—北大」交流 4-1 梯

陳聿伶(92碩,臺大政治系)整理

本系「臺大—北大」交流 4-1 梯

本系石之瑜老師與中流文教基金會共同籌辦的「臺大-北大校園菁英交流計畫」,每學期都帶領十餘名系上學生前往北京大學修課與參訪兩週,使學生達到延伸學習的效果,本系亦長期補助海報印製、行前會說明餐費與帶隊老師生活費等項目。「臺大-北大校園菁英交流計畫」第五期第一梯次於2008年11月23日至2008年12月6日舉辦,並由本系張亞中教授與博士生吳振嘉先生擔任帶隊老師,帶領約15名大學部暨研究所學生赴北京大學進行交流。參加本次交流的學生們,也針對此次交流提供心得感想,茲摘錄如下:

「……這個時代給兩岸青年世代提供不少接觸、交流、認識、互助的親身體驗,這種發展應該更為積極,雖然彼此價值觀與認識觀存在歧異,卻不撼動雙方系出同源的同質性。不同於理論面與實際面是一種工具關係之傳統實證論以客體為研究途徑,在兩岸關係或中國問題的研究上,實際的交流經驗會從客觀審主觀之務虛風尚而轉為主觀審主觀的實體建構,可以充分說明理論與實際既是啟蒙的,又存有教育性。……」
林士清(台大政治國關)

 

「……綜合上述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清北的同學生活與台大所不同的原因,而且還有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絕大部分學生都是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北大宿舍有130號樓,而實際不少於100幢宿舍樓,而且都至少五層樓以上,可見住宿在大學應該是學生必須的)。這就表示學生很多時都呆在一起(且同系的會集中在宿舍同一個區域),而由於同學都是來自各省市,不是說周休就說回家就回,校園生活就完全反映在宿舍生活上。二是他們的作業量是十分之多:很多學長姐和我都感覺到我們的學友都是忙得不可開交,不是上課就是做作業(清大學生課業更是特別繁重)。……」
許加傑(台大政治政論一)

 

「……在北大聽課除了震懾於北大教學設備的先進與完善,也對於北大學生用功程度感到慚愧,總覺得應該好好向他們學習,充實自己。兩個禮拜期間聽的課,有一堂關於政府管理的課以及袁明老師的國際關係史,和李義虎老師的台灣政治概論。國際關係史在台大已經上過一次,不過這次在北大上課有一番不同體驗,袁明老師講課清晰有條理,翻翻她寫的上課用書,發現很多細節的內容我沒有接觸過,因此雖然已上過這門課,仍覺得津津有味;李義虎老師的課則是慕名而來,想知道北大老師對台灣政治的看法,也聽說李老師是研究台灣的權威,實際上課發現老師對台灣的了解比我還深入呢!在異地透過別人的口中認識自己,別有一番滋味。……」
周育潔(台大政治國關四)

本系「臺大—北大」交流 4-1 梯

 

「……印象中的大陸學生是非常認真的,上課時一直問問題,腰桿挺得直直的抄筆記,下課以後都是在圖館裡打發時間。但其實北大上課的情形跟台大的差不多,也是有人睡覺、翹課,不過他們師生的關係比較親近,老師有演講的時候他們會一起去捧場,也會全系出動幫忙優良教師的選舉。這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除了旁聽政管的課之外,我們還去百年大講堂聽「葉問」電影的校園行活動以及各校法律系模擬法庭的總決賽。……模擬法庭的總決賽就精彩多了,他們用一個短片來陳述案情,然後開始答辯,過程十分逼真,就連證人也帶有鄉音,光是聽到北大清大的對決,就知道多有看頭。雖然犧牲掉和大家一起去吃「鴨王」的機會,可是非常值得呢!……」
郭怡萱(台大政治國關二)

 

「……如果能夠讓北大的學生們對於校園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將可以加強同學對於校園的認同感,也才能透過校園公共事務的參與,學習民主的運作與內涵,孕育文化素質與關照歷史文化意義的一顆心。老北京,之所以為老北京,正在於他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做為菁英培育的北大學生,不了解極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北大,又怎麼可能擴及對於北京文化歷史建物的保存與重視,更遑論對於整個中國的文化保存與推廣了!……」
黃建實(台大政治公行二)

 

「……在北大,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聊天。遇到來自不同省份的朋友,黑龍江、浙江、河南、河北、山東、廣西、四川、甘肅……,聽他們說起他們家鄉的風土,簡直比看大陸尋奇還過癮。課堂上可以聊,中午約吃飯可以聊,座談會可以聊,晚上約吃宵夜可以再聊,還不過癮,單槍匹馬跑到男同學的宿舍去聊。聊天的內容,舉凡大學生活、選課、社團、宿舍等,甚至連馬克思主義都可以聊,人數比較少的場合,還可以談談政治現況、未來遠景。可恨的就是,我肚子裡的墨水裝的不多,看法也不夠成熟,難免自覺有點掃興。大學,就是要邊瘋狂地讀書,邊拚命地聊天、拚命地玩,就像<<未央歌>>裡的主角那樣過。……」
梁原銘(台大政治國關一)

 

「……若要從其中挑選最酷的一次參訪,那大概就是參訪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研究學院的那一回了吧!蕭延中老師非常博學風趣,他讓我產生一種中國的石之瑜老師的感覺,大概是因為當天蕭老師對我們談論有關當代中國對於毛澤東的心理感受問題,從民族、歷史與政治心理學的觀點,他指出了當代中國人一般存在的不正常狀態,其實他說得很簡單易懂,但要理解似乎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確實給我們這些台灣來的同學很大的啟發,從蕭老師身教言行可以感受到一種學者怡然自得的幽幽風範。此外,由於此次帶領大家參訪的老師是對於兩岸關係具有前瞻性思考的張亞中老師,張老師也在這些場合中說明了他的概念,並引起熱烈的討論,特別是在人大中,有老師與學生同時出席的場合中,帶出了更多一去一回的激辯,過程儘管受限於時間限制,但卻讓我覺得很享受,或許是因為只有在像這樣的場合中,我才能真正感受到彼此是平等而又真正對等的在討論彼此的關係,與彼此可能的未來吧?……」
林婉萍(台大政研所公行二)

本系「臺大—北大」交流 4-1 梯

 

「……北大學生學習英語熱潮的風靡程度也讓人刮目相看。時常在未名湖畔看到許多同學不畏刺骨的寒風,或邊聽隨身聽邊跟著練習口說,或邊看原文書邊大聲朗誦。不僅如此,就連單車的車架上也不忘隨身帶著一本英文學習書,只要一有空檔便善加運用以提升英文能力。在圖書館內也有多面電視牆,同學們帶著耳機看著英語新聞節目,其學習英文的勤奮程度讓人不汗顏也難。……」
黃華璽(台大政治國關三)

 

「……北京大學的同學對我們很好,而且熱情的招待我們,幫我們準備這個準備那個,真的要謝謝他們。雖然未來的兩周他們是主人我們是客人,但因為時值他們學期中,又是期中考,所以我們就拿著去書店買的北京攻略自己出去逛逛了。反正,講國語也可以通嘛!圓明園、頤和園、王府井、西單、東單、藝術區、恭王府、紫禁城、雍和宮、南鑼鼓巷、鬼街、鳥巢、水立方、長城、明十三陵、全聚德、東來順、什剎海、天安門…等等,一手拿著地圖一手拿著旅遊書,地鐵、802、332陪著我們度過了在北京的每一天,這是除了香港唯一語言可以通的旅遊聖地,雖然常常坐著不知名的公車到了不知名的農村,看著手中只剩下的幾塊餅兒和沒有路燈的公車站牌,真的不知道是要哭還是要笑,到了最後一天,我終於可以明白,為什麼之前跟系上去過北京的同學會看著我們問東問西的旅遊書,流露出懷念和沉浸在回憶中的表情。……」
楊維齡(台大政治國關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