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科學論叢第09期出版日期 1998 年 06 月

現代化理論 vs.政權穩定論: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前景

作者:吳玉山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眾所周知在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主宰比較政治領域,並且在一九八○年代末又重新興起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paradigm)最重要的命題便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帶來政治的開放和民主化。如此看來在中國大陸上由經濟改革所帶來的高速成長將會促成政治改革。然而另外一個關於政治變遷的經濟社會理論-政權穩定理論(regime  stability theory)-卻認為在威權體制下所產生的高速經濟發展會鞏固威權統治,壓抑民主力量。以中國大陸的例子來看,政權穩定論認為成功的經濟改革會替代政治改革,持續提供中國共產黨政權一黨專政的的合法性。很明顯地,現代化理論和政權穩定理論對於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對於威權統治所產生的影響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本篇論文將現代化理論和政權穩定理論加以比較,並且探討二者對於中國大陸的適用性。我們的結論是威權政體的合法性在經濟改革的過程當中,先是如政權穩定理論所預測的上升,然後會如現代化理論所預測的下降。和此一現象相對應的是社會對於民主的需求(包括內在性的需求和工具性的需求)會先下降,然後再上升,因而形成一個“U”形的上凹曲線。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是就長期而言,現代化和經濟結構的變動帶來了內在性的民主需求,而經濟成長的趨緩也提升了工具性的民主需求。這個新的模式,主要是用時間序列將現代化理論和政權穩定理論融合在一起,對於中國大陸政治變遷的經濟社會背景提出了更細膩的看法。晚近民主化的理論可以概略分為兩大類,一類強調事件發生的前提(preconditions),一類強調民主化的過程(process)。這兩類理論在政治發展(political development)和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的文獻中是相互競爭的兩種方法論。它們的重點各有不同。前提的研究法特別強調總體的政治社會因素,例如階級結構,然後把它和政治發展的結果關聯起來,這是傳統的研究典範。至於過程的研究法則主張政治變遷的結局沒有辦法用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的條件來決定,行為者的策略、彼此間互動的模式、事件發生的順序等對政治發展的過程都會產生影響。 前提途徑的理論大約可分為四群1。它們是經濟社會理論2、政治文化理論3、國家自主理論4、和國際影響理論5。這四群理論,加上過程途徑,構成五種解釋政治變遷的主要學說。在民主化的文獻當中,雖然相當重視過程途徑,但是傳統的前提論仍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強調前提的各家理論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就是現代化典範(modernization  paradigm)。這是一個歷久而彌新的學說,對於許多民主化的個案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在這篇論文當中,我們要討論將現代化理論運用在中國大陸政治發展上的情形。眾所周知現代化理論最重要的命題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帶來政治的開放和民主化,如此看來在中國大陸上由經濟改革所帶來的高速成長將會促成政治改革。然而另外一個關於政治變遷的經濟社會理論-政權穩定理論(regime stability theory)-卻認為在威權體制下所產生的高速經濟發展會鞏固威權統治,壓抑民主力量。以中國大陸的例子來看,政權穩定論認為成功的經濟改革會替代政治改革,持續提供中國共產黨政權一黨專政的的合法性。很明顯地,現代化理論和政權穩定理論對於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對於威權統治所產生的影響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本篇論文的第二個重點就是將現代化理論和政權穩定理論加以比較,並且探討二者對於中國大陸的適用性。我們最後的結論是威權政體的合法性在經濟改革的過程當中,先是如政權穩定理論所預測的上升,然後會如現代化理論所預測的下降。和此一現象相對應的是社會對於民主的需求(包括內在性的需求和工具性的需求)會先下降,然後再上升,因而形成一個“U”形的上凹曲線。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是就長期而言現代化和經濟結構的變動帶來了內在性的民主需求,而經濟成長的趨緩則提升了工具性的民主需求。這個新的模式,主要是用時間序列將現代化理論和政權穩定理論融合在一起,對於中國大陸政治變遷的經濟社會背景提出了更細膩的看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