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體制與發展」專輯
作者:黃長玲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對於處在國家認同分裂的台灣社會而言,中華民國是個複雜的符號。今天的台灣,至少存在三種不同的關於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以及「中華民國不是台灣」。這三種不同的關於中華民國的認同,他們的出現及發展,既受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的限制,也隨著台灣持續的民主化進程而改變。雖然台灣缺乏對於中華民國的一致認同,但是中華民國的體制,深刻的影響台灣甚至兩岸的政治發展則是不爭得事實。
從策畫初期,「中華民國的體制與發展」,這個專題就希望能處理中華民國百年來體制的斷裂或是延續。在專題策畫的過程中,相關討論曾經涵蓋中華民國體制的許多層面,法律及政治體制之外,還包括思想價值、軍隊組織、主計傳統、外交作為、以及民主想像等許多型塑或改變體制的因素。專題的稿件最後無法包括所有這些被討論過的主題,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中華民國的體制與發展,若是要從百年歷史的視野來觀察,是一個還有待深入探究的主題。
本次專題包括三篇論文,吳玉山的「孫中山思想、民國百年與兩岸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寬廣的歷史視野,不但檢視中華民國政經體制的變化與孫中山思想的關係,也試圖探討兩岸政經體制最終聚合的可能性。在政治軸線的自由民主與國家極權之間,以及經濟軸線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之間,中華民國不同時期的思想及體制的變化呈現在政經體制的座標圖上。在這樣的分析下,很值得觀察及注意的是後天安門時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經體制,與威權時期的中華民國政經體制的類似性。因此,體制的發展若有一定程度的軌跡可行,那麼考量中華民國的民主化經驗,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也許在關切或憂慮之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期待。
陳昭如與黃長玲的文章,不約而同的都處理了女性與中華民國憲法的關係。陳昭如的文章「修改男人的憲法?」從憲法動員的角度,勾繪了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女性為了爭取性別平等,不斷針對制憲、釋憲及修憲所進行的政治及社會動員。從1913年的天壇憲草開始,中華民國的女性處於不斷挑戰她們無法參與或無法充分參與制定的憲法。換言之,如果中華民國憲法具備體制的延續性,那麼在歷史過程中,與此一體制延續性並存的是女性的抵抗,因為體制中的父權色彩是延續的,因此女性的動員與抗爭也持續存在。
黃長玲「差異政治的形成」一文,則是針對1946年憲法中婦女保障名額的制定過程,提出與過去研究不同的看法。過去許多研究作品將民國初年女性爭取公民權及1946年婦女保障名額的制定,視為一個歷史延續的過程。但是若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女性公民權與婦女保障名額,在許多國家都非自然連續的歷史過程。中華民國相較於許多西方國家在婦女參政上更早形成制度性的保障,在相當程度上是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的結果,是社會主義的思維,使得政治上的社會代表性成為需要關注的焦點,也因而促使爭取參政權的女性強調女性代表性的重要。
從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到2011年慶祝建國百年,走過一個世紀的中華民國,政權性質已從威權走向民主,實際統轄領土已從中國大陸限縮為台澎金馬,然而中華民國這個符號,它所蘊涵及代表的各種體制,仍然持續的發展,不但影響著當代台灣的民主生活,也持續的與仍處威權的中國大陸,進行著各種有聲及無聲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