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與殖民統治初期台灣的幣制改革
作者:李世暉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本文的目的,是以殖民統治時代台灣幣制改革的過程為例,試圖釐清近代貨幣制度與國家權力的關係。文中的「近代貨幣制度」一詞,係指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國家率先建立,由國家決定貨幣單位、貨幣發行形式與本位貨幣的「信用貨幣制度」。這種以國家為最終衡量標準的近代貨幣制度,其形成與發展自然地與國家權力息息相關。台灣的貨幣流通雖然可以上溯至1500 年前,然而在日本殖民統治初期的幣制改革之前,市場上的貨幣流通是以秤量制為主,台灣人對於近代的信用貨幣制度是一無所知的。日本佔領台灣之後,經由幣制改革將近代貨幣制度整套地移植到台灣社會,這當然對當時的台灣人造成極大的衝擊。當時台灣人所受的衝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信用貨幣制度的不安,二是對國定貨幣的陌生。因此台灣人一開始對這項幣制改革是缺乏信任的。
對日本而言,在佔領台灣的同時就已經理解到,幣制改革的成功與否將會影響未來對台灣的統治,在初期就積極著手進行這項改革工作。由於台灣幣制改革是移植近代貨幣制度,因此在本質上,這項改革原本就與國家權力有密切的互動。再加上日本意圖藉由幣制改革,來強化對台灣的支配與統治,使得國家權力的概念始終貫穿著整個台灣幣制改革的過程。回顧台灣幣制改革的歷程,可以發現,日本以國家權力所進行的這項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以國家權力排除其他貨幣,獨占在台灣的貨幣發行權;接著以國家權力保證貨幣的信用,促進貨幣的流通;最後則藉由幣制改革的完成來強化國家權力。而台灣人在面對國家權力介入痕跡明顯的幣制改革時,最初是採取抗拒的態度。但是,隨著國家權力的滲透,台灣人的貨幣使用習慣也跟著變化;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展現出國家的權力與威望,台灣人也在此時開始接受信用貨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原本抗拒新政權的台灣人來說,接受及使用有明顯權力痕跡的新貨幣,同時也意味著台灣人民認同了新的統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