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科學論叢第45期出版日期 2010 年 09 月

「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專輯

作者:陶儀芬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專輯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大陸國內外政治經濟局勢雖經幾番波折,但大體上呈穩定發展,已與今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的影響力大大提升,甚至成為這一波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驅動力。一時之間,海內外輿論界與學術界有關「中國模式」的探討與辯論所在多有: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是否是自十八世紀啟蒙以來的一個特例?是否會是一種不包含政治民主化的現代化進程,並成為二十一世界新的文明典範?是這一波辯論的主要重點之一。

於此同時,我們卻也觀察到,二○○九年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有所謂「黨內民主」的概念提出,象徵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的進程更為全面而周延的進展,但強調的仍是排除一般公民自主政治參與的黨內問責機制強化。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零八憲章」簽署運動發起人劉曉波於二○○九年底被判重刑,象徵二○○三年以來,來自社會的爭取人民政治參與權利的力量不斷增加,但也受到來自黨國體制的不斷打壓。所以,本專輯規劃從比較政治有關第三波民主化研究中歸納出的民主化的兩個先決條件─「統治集團內部分裂的可能性」與「公民社會力量的興起」─來系統性地探討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前景,希望對台灣,乃至國際,之政治學研究與中國研究社群的相關討論,有所助益。

本專輯一共包含四篇研究論文,寇健文的「邁向權力核心之路:一九八七以後中共文人領袖的政治流動」將從中共十三大以來的高層菁英政治繼承的角度觀察其制度化的進程。在二十世紀始民主化的國家,由於國家對社會控制的力量發展自史無前例的強大,往往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是威權政體鬆動的先決條件,而政治繼承的危機是最常見的統治集團分裂的原因,包括毛時期至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前的中國在內,強人隕落而無法順利安排共識性高的繼承人往往會造成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激化,甚至引入社會力量威脅統治集團整體利益的現象,所以政治繼承的制度化發展與否是我們觀察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的第一個重要面相。

儘管統治集團內部短期之內因為政治繼承而發生分裂的機率不大,但近年公民社會力量的興起確實對中共威權體制造成了相當的衝擊,引發了明顯而有趣的制度回應:徐斯儉的「『黨國』還是『共和國』?─ 中共政治變遷的一個內在邏輯」從立法權的面相來觀察,近年中國大陸社會力量興起,權利意識高漲,以及憲政主義思潮的受到歡迎,如何影響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在政治過程中的角色發揮,在幾個例子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國家最高權力應屬於全體人民,而人大代表人民行使此最高權力的「共和國邏輯」在與中共建政以來的「黨國邏輯」競爭的態勢。

另一方面,在司法權的面向,陳至潔的「重鑄紅色天平:中國司法改革的政治邏輯及其對法治的影響」則觀察到當法律專業社群的整體程度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加強,面對社會群體一波波的維權運動,專業上法治與人權的判斷漸漸在司法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然而黨國也警覺地自二○○六年起以加強政治忠誠的方式來回應,造成在司法改革過程中法治人權與政治忠誠的矛盾不斷出現的現象。

從以上三篇文章,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黨國威權體制自我防衛、調適、再生的能力很強,雖然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分化,來自公民社會的權利意識不斷對中共壟斷的政治權力產生挑戰與衝擊,但如同徐斯儉與陳至潔在立法權與司法權的制度變遷所觀察到的,中共政權吸納、轉換與打壓社會自主力量的能力很強。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社會一直有強烈的國族主義情緒,近年隨著中國崛起而更形影響力擴張,在陳宜中的「德意志獨特道路的回聲?關於中國『反民權的國族主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年中國大陸的公共論述領域中國族主義思潮的發展,並從與二戰前夕德國的國族主義內涵比較的觀點來探討這樣的發展對於公民社會自由民權意識增長的妨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