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科學論叢第08期出版日期 1997 年 06 月

選擇信仰的空間—奧古斯丁異端導正論與洛克寬容論—

作者:陳思賢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本文討論西方基督教文化下對異端或不同宗派的處理態度,並以奧古斯丁及洛克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立場的濫觴。本文旨在說明寬容或強行導正都有其政治思想上的背景,前者因圖謀建立『俗世』的政治領域而生,後者乃以『政治神學』為思考問題之模式。 『政治神學』是奧古斯丁所創建的政治思維模式,它將現世人生視為一個整體,並在來世的關照下界定此生意義。從『政治神學』的思考中奧古斯丁推衍出了『異端導正』論,也即是說,信仰秩序的齊一是建立現世秩序的必須基礎。但是『異端』現象自基督教出現後就伴隨而生,而在宗教改革後教派分歧、衝突更形嚴重,彼此爭相引介政治力量打擊異己。於是奧古斯丁『政治神學』式的思想遭受嚴重挑戰。以洛克為代表的近代『寬容論』伴隨民族國家興起,它企圖將『俗世』與『信仰』劃分界線,而將『俗世』之絕對管轄權交給政府,並在信仰上支持『自由化』。 以上兩種對信仰之態度其緣起均可謂與政治秩序之維繫密切關連,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其導向竟然完全相反。這也即是『政治神學』與『俗世化政治』的尖銳對比。『政治神學』在傳統的王治政治下有其順利出現之邏輯,而『政教分離』在當今民主時代也是理所必然。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今天我們譴責『異端導正』,卻仍然無法避免在社會事務中杜絕與其類似之情事,因為現世中仍有諸多爭議其最終根源在於『價值倫理』、『信仰』的『不可共量』。若其最後之處理淪為彷彿『強凌弱眾暴寡』,則此與千年前何異?故如何標定出此類爭議之範圍、並思考出適合的處理態度,殆為民主社會中必須之課題。當今民主社會,宗教與政治被認為是兩個基本上互不干涉的範疇,而吾人也早已習於此種方式。但若究其『和平共存』、『各行其道』之歷史,則最多亦不過二、三世紀而已。  西方自民族國家興起後,宗教與政治之關係殆為政治干預信仰,而殊少教士圖謀掌政之事。政治干預信仰,此即牽涉到宗派衝突或異端問題(就基督教世界而言)。歐洲基督教化之後,即使在基督教世界內部之宗教迫害亦淵源久遠;不同之宗派肇因於教義或儀規分歧,而此種分歧之歷史幾可謂與教史等長。宗教容忍之態度建立後,基督教內部各教派間之傾軋關係大有緩和;但所謂正統與異端、主流教派與(激進)非主流教派間關係之改善卻不易。原因為何?本文即在試探其答案,並希望從宗教與政治之關係這一方面提供若干線索;而第五世紀的北非大主教聖奧古斯丁正是任何欲討論此問題的首要焦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