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科學論叢第51期出版日期 2012 年 03 月

政策網絡中的對偶互動及其解釋因素:以台中市都市發展政策的菁英網絡為例,1986-1992

作者:熊瑞梅 王光旭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的研究焦點大多集中在行動者間的互動如何影響決策產出,鮮少探討是何種因素影響行動者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以19861992 年間台中市都市發展政策為研究個案,以政策網絡中資源互賴(resource dependence)的觀點為研究架構,調查訪問78 個關懷解嚴後台中都市發展重要事件的行動者,蒐集其對8 個都市發展關鍵事件的看法與立場,及彼此間互賴關係所構築的都市事務討論網絡、信任關係網絡、技術諮商網絡、和資源交換網絡。在方法上,本研究先從四個社會網絡計算出行動者間社會關係的最短距離(path distance),再進一步將其轉換成行動者間6,006 組對偶關係(dyadic relationship)的最短距離,透過相關,探討網絡成員的特質、部門、派系同異質性,以及運用邏輯斯迴歸嘗試探索何種因素會影響行動者間關係形成的機率。研究結果發現:第一,都市事務討論網絡對偶關係的最短距離和信任網絡對偶關係的最短距離相關度較其他者高。再者,解釋四種社會網絡對偶關係存在機率的模型時,國民黨、政府部門內部社會網絡聯繫頻繁;張派內部較常出現都市事務討論的關係聯繫,賴派內部較多技術諮商和資源交換的網絡聯繫。第三,派系間存在著頻且繁異質性跨界的弱聯繫互動關係,顯示台中市派系間的社會網絡並非封閉對立,在都市發展政策中跨派系建立網絡聯繫的機率較高,對偶互動的關係距離也較短。第四,都市菁英出現了教育程度低的菁英偏向與教育程度較高的菁英建立關係的現象。換言之,社會網絡中無論是自身或對方在都市發展政策網絡上具備影響力聲望,都會有較高的機率建立兩者間的互賴關係,且此兩者關係距離也偏短。由此可見,在政策網絡中與具備影響力的行動者建立互賴的對偶關係具有實質上的效益。

關鍵詞:同質性、對偶關係、政策網絡、社會網絡、都市政治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