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科學論叢第53期出版日期 2012 年 09 月

以靜則聖,以動則王: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中的政治思想

作者:袁翊軒

摘要 / PDF 全文下載

傳統思想史研究往往將宋代思想史和理學發展史劃上等號,這是站在儒學本位的立場回頭觀看宋代的結果。事實上,要研究唐宋兩代的思想變化,必須同時考量儒釋道三教的角色。宋代則應當斷代為二,理學興盛而定於一尊乃是南宋時期的發展。北宋之季是唐代和南宋的中介階段,思想世界再度爭鳴的時期。若仔細觀察北宋士人的論述內容,可發現經歷三教互相激盪之後,雖然仍有判教的先後順序,大致都試圖將三者融而為一,建立一個從內在到外在、從個人性到公共性的體系。只是其方法和觀點不同,故有新學、朔學、蜀學和洛學之別。但是時代氛圍使得各學派同時校注三教經典,《道德經》當然也不例外。北宋的注老風潮至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一出,大致上可謂定調。一方面宋徽宗崇尚道教,提升《道德經》的定位,不再是人人皆可任意批評的經典;另一方面透過官方力量,掌握了對《道德經》的詮釋可能性。宋徽宗注解的過程中,除了針對《道德經》的義理分析外,還可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學術旨趣和氛圍,如心性問題、統治者面對異論相攪的思考等。在其中徽宗描繪出盡性復命而體道的聖人,足以因性而修身、治國、平天下。然而,近人研究往往因為宋徽宗縱情於文藝、宗教,而淪為亡國之君的窘境,認定《御解道德真經》透顯出消極無為的意義,似乎是值得再次反思的。

關鍵詞:宋代老子學、宋徽宗、御解道德經、心性、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