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生與陸生在母系 柯博文
採訪整理/政研二林亞緒
如果你在校園內遇見一名研究所學生---柯博文(Abraham Gerber),他字正腔圓、精準且流利的中文,可能會讓你誤會他是在台灣長大的美國人。來自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博文,目前在臺大政治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主修國際關係。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博文接受本刊訪問,侃侃而談這兩年在臺灣大學的校園生活,以及這段學習歲月對他人生的啟發。
為什麼你會選擇到臺灣就讀碩士班學位,可以請你分享當初挑選國家、學校的過程和考量的因素嗎?
在念完大學後我想取得一個更高的學位讓自己在學識上能有更多收穫,因此決定要念研究所。不過,因為我在大學期間學了四年中文,所以考慮選取中國大陸或臺灣的研究所就讀。大陸的部份,我曾考慮過南京大學,但後來到當地當交換學生,以及蒐集資訊後發現他們的國際關係項目並不完善。臺灣部分,我則從網路上蒐集了臺大、政大課程。最後我在台大政治系得到蠻多課程資訊、在閱讀老師們的相關著作,也了解到老師們較有名氣,因此決定到臺大來念書。
你曾修習了哪些令你印象最深的課程?你對於老師授課方式和同學在課堂互動有哪些看法?是否和美國很不一樣?
在課程方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兩位老師是我的指導老師明居正老師和開授兩岸關係的吳玉山老師。在課堂裡,修課同學大約十五人進行討論、發問、發言,其實很像我在美國上課方式,沒有太大差異。
過去你在南京大學交換,大陸學生及其學術風氣和台灣是否很不相同?
我認為基本上截然不同,大概可以提出三點。
第一是南京大學資源、經費、硬體設備非常不足,比方說大概必須早上七點到圖書館排隊才能有位置在裡面看書,館藏量也沒辦法與臺大相比。這個現象不是指大陸學生比較用功,而是資源匱乏導致大家爭先恐後。
第二點是學生方面,南京大學的學生間互動非常好玩,他們讓我回想到高中同學情誼或大男孩間有趣對話,經常成群結隊、集體行動,熱烈在網上發言討論。反之,臺大學生就比較獨立也相對嚴肅,這一方面是碩士班大家都有許多自己的事情要忙,一方面是大家都有清楚志向吧。
第三在課堂教學方面,我認為整體來看南京大學教授大多是本土博士,較少受到西方學術訓練,通常課堂上會闡述美國出版文獻裡的觀點,比較欠缺自己的研究取向、想法,所以深度、論辯空間較不夠。反之,我覺得這邊老師授課、討論問題的方式比較新穎,通常也都有自己一套切入的角度與論述,讓我收穫很多。另外,在同學間討論方面,我覺得大陸學生因為過去教育的關係,在有些問題上(例如臺灣問題),很難跳脫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從自己以外的看法去討論問題,所以有時會發現,他們對某些問題的想法會呈現可怕的一致性。
來到台灣兩年了,你應該走訪臺灣很多地方,你曾去過哪些地方呢,印象最深的回憶是什麼?
我去過許多地方,包括高雄、台中、日月潭、苗栗、宜蘭等。印象較深刻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去年跨年的時候,我和教會朋友一起去苗栗一個原住民部落,在那邊他們準備了烤野豬,唱歌跳舞,就這樣度過一個原住民風格的跨年。第二個喜歡的地方台北小巷子。我很喜歡騎著腳踏車在台北市小巷弄探索,感受探險驚奇的感覺,經常可發現備保存的古蹟。因為在我的家鄉,社區環境建築給人的感覺很「數學」,劃分得整齊清楚,比較沒有這種探索感。
你有參加學校哪些社團?都跟哪些朋友一起旅行或參與戶外活動呢?
我知道臺大有美國學生會社群,但我自己本身較少參與。一般旅遊或戶外活動我都是跟所上同學,比較多是跟教會、教友一同出遊,沒有那麼多時間參與社團。
兩年內曾經歷臺灣總統選舉,你是否曾觀察臺灣的政治環境,對競選生態、造勢活動感興趣嗎?
從客觀角度來說,我其實很少閱讀臺灣的報紙,大部分來是看美國新聞,因此對於臺灣政黨或公共議題的爭執較少關切。不過,從主觀角度來說,我覺得臺灣的政治很煽動人心,有時候我會希望自己也可以參與其中,必方說一些遊行、造勢等。我還記得去年總統大選那天,我到總區旁的投票所默默地當一個小小觀察員,觀察民眾投票的樣子,晚上我就跑去馬英九的造勢晚會,但隔天得知蔡英文敗選演講很有感染力時,就有點後悔沒去感受現場氛圍。
最後你會建議美國學生來台灣念書嗎?
首先我會先問他們需要什麼、想得到什麼。就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在臺大讀書很享受,自己獲得很多成長。最後我想說其實我非常感謝可以到臺大念書,謝謝臺灣政府、學校給我獎學金以及許多支持,為此我十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