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北大菁英交流團第七期第二梯次之交流心得
政研所國關組一年級 李亭宣
一週課程 亦有所得
一週的北京大學學習課程,聽到的同學往往會說:「這樣短短旁聽一週,又能學到多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和角度來學習,或許就會淪於走馬看花,頂多觀賞老師風采、教學台風,一個星期就過去了。然而,如果抱持著即便短短一週,亦要盡可能捕捉到北大老師的教學特色以及師生互動的火花,作為一個觀察者的心態,帶著參加一場講座的心情,或許就可以在有限度的時間下,獲得不同的收穫。
為了觀察研究所與大學教法之差異,以及為了未來學業的規劃,我選定週一和週三,去旁聽北大國關學院研究所之中共黨史組的研究所課程。週一受到楊朝暉老師的「中國政治專題」薰陶,了解了中國福利政策、戶籍政策、族群衝突,以及公務員考選的現況;週四遇到孫嚴老師的「中共外交思想史」的衝擊,接受到了中國方面,對於其外交思想史的論述及評價。兩門課下來,發現北大真不虧是大陸高校的學術首府,用一句成語來說,便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批判外國政策與政府時,客觀以對;在批評中國政府的施政成效時,毫不手軟,不假顏色。
本科生的課程當中,我選擇週二于鐵軍老師的「國際關係與東亞安全」,以及週四早上李義虎老師的「台灣概論」。在北大國關學院的老師中,或許見過的老師不多,但是于鐵軍老師幽默的風格,精簡的評講,以及虛心接受學生指教的態度,儘管西方政治思想史對於我依舊十分難懂陌生,但這堂課卻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李義虎老師的課堂中,展開了一場兩岸學子的對話,則是另一種思想衝擊,沒做好思想準備的我們,在對話中,被激起的台灣意識及情感,令我回頭想來,還覺得慷慨激昂,因此更加感謝李義虎老師這樣的安排,讓平時謙謙有禮,不敢貿然詢問以避免得罪台灣朋友的學伴及同學們,有了發問的契機,使我們得知他們對於台灣及台灣學生真正的想法,無論是誤解或是建議,都是一種身在台灣從未接觸過的視角。
產官學界 淺嚐回甘
我覺得,這次交流團最大的賣點無非是各大研究機構、學術單位以及官方政府的參訪行程,而這次安排的產官學界精采程度,讓這趟兩週的北京之旅不虛此行。在學術界,我們訪問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與大師們針對馬克思主義現狀及未來展開了激烈的答辯;參觀了民族大學的民族博物館,聽取了民族大學老師為我們帶來的大陸各民族概況簡報,增廣見聞;也走訪了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學生們組成討論小組,就兩岸各自的熱門議題展開了熱絡的對話;更拜訪了北京聯合大學的台灣研究院,在台灣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政治的關連性長了見識。
在官方機構方面,我們參訪了北京市政協,對於政協的組織架構、人事選拔、機關功能以及政策之影響力等,都有完整的介紹,使大家除了可以了解到地方層級在市人大、市政府以及市政協三方面的相互合作、制衡的互動關係。此外,我們有幸與海協會的副秘書長共進午餐,在兩岸的迂迴談判中,代表大陸官方的海協會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這次的午宴中,馬副祕書長也與我們分享歷次的談判過程、成果與瓶頸等平時無法為外界所知的資訊,最後,副秘書長期望我們這些團員未來也能夠成為兩岸交流的柱石,這也使得這次參訪意義更加深遠。
在企業方面,我們參觀了農企合一的北京新農村-鄭各庄,在企業帶動農村發展的案例中,鄭各庄可以作為中國農村都市化的範例,由宏福企業負起企業責任,將農村帶進都市,成功推展農村轉型,發展農村經濟,帶動農村就業,提升生活品質,提高土地使用價值,讓小小農村大大發展。作為哈佛大學的案例,我相信往後還會有更多企業投入,協助有開發潛力的農村轉型,帶動農村的都市化發展,進而直接從農村縮小與都市的貧富差距。
古蹟文化 深度探訪
來過北京幾次,每次都少不了古蹟探訪的行程,即便去過好幾次,亦不覺得厭煩或是膩嫌,反而每每都有不同的收穫,其中,可能跟古蹟文物、園林都受到北京政府及國家的重點關注,短短一兩年重建、裝修及創新接連不斷。在這次的交流行程中,包含了八達嶺長城以及十三陵中的定陵參訪,我們通過對北京山河及偉大建築的閱覽及走歷,實際感受到了中國淵遠流長的文化涵養,以及歷史恆河的沖刷洗禮,更甚者,了解到外敵進犯的困難、古蹟開鑿的艱辛,體會到中共歷史重大錯誤的嚴重後果和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及各項文化重點管理的成功。
除了團體行動的行程,我也不願放過其餘半刻鐘的時間,私下探訪了雍和宮、白塔寺、國子監、孔廟及北海公園,感受藏傳佛教神秘、古老又鮮豔的密宗雕像、經幡及轉經筒文化,體會大中華儒家文化及科舉制度的精髓。此外,還走訪郊區的石花洞和潭拓寺,體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震撼。
美食小吃 一頓不少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來到大陸,少不了的當然是來一趟美食饗宴之旅,在各院校及單位參訪時,受到的招待自然是一般街坊小吃無可比擬,像是海協會於葡景酒店的那一餐,據說人均消費為五千人民幣,著實折煞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另外像是北京聯合大學宴請的那一餐,首次嚐到紅星二鍋頭的滑順口感濃烈後勁,當天晚上同學們醉得頭頂滿天星斗。或者像是北京市政協在政協會議中心招待的那一餐,雞、鴨、牛、羊、豬、魚肉應有盡有,令同學們在「鴨王」吃得一桌一仟元人民幣的那餐相形失色!
私下,我們也有不少機會自己去尋訪北京的小吃美食,像是北大西南門對面的暢春園小吃街,一家麵店的西域噪子麵,用蕃茄調出來的高湯甜而不膩,手工麵彈Q滑順,讓我至今還後悔離開前未能再吃一次。另外像是每日快捷酒店巷口的那家早餐店,每天供應各式各樣的肉夾餅及捲餅,其中最奇妙的是他們特別熬製的綠豆豆漿,意外地完全不見違和感,好喝到令團員們都想引入台灣了。在北京地道的小吃方面當然也不少,像是前門大街台灣美食街特展賣的驢打滾,是我在大陸吃過最好吃的驢打滾,現做的口感忠實呈現了北京小吃的原味風貌。此外,像是著名「護國寺小吃店」的燒餅及麻花,或是南鑼鼓巷的咖啡麵包,甚至是北京房山區一桌一百元人民幣十六道菜的豆腐宴農家樂,都讓人回味無窮,想到都口水直流。
兩岸交流 任重道遠
去了很多次大陸,無論是以觀光客的角度、返鄉歸人的角度、交換學生的角度、實習生的角度,還是以學術參訪交流學生的角度,看到的面向百百種,從不同的層面與角度去看大陸,都會有迥然相異的收穫。即便往後,我或是同團的團員們未來不一定會踏上學術或是政界的道路,但兩岸關係依舊是我們必須長期關注的話題。希望這次的短暫的交流,可以為遙遠的未來起到一絲的作用,大家在將來遇到某個機會需要去面臨像這些老師們、學者們、官員們所面臨的難題時,可以再更加審慎地思考,認真面對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