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母系動態

陸生在母系(三):專訪交換陸生米多

政研所 洪尉淳

米多,出生在北京,目前就讀日本東京大學的國際關係碩士課程,大學時期於北京的外交學院念完兩年後到日本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留學,於100-2學期作為交換生來到台灣大學。

問:到台大交換前對台灣的印象或想象為何?

答:我對於台灣是感到相當有興趣、且有憧憬的,主要是因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是東亞國際關係研究,尤其是對中華民國在戒嚴之後的政治與外交情勢特別感興趣,也很好奇台灣政治的現況,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因為自己在東大求學時期身邊有很多台灣的留學生,所以對於台灣生活的印象很好,很想到台灣來看看。

問:為什麼選擇台大?希望在台大獲得甚麼樣的經驗?

答:申請到台大來主要是因為自己研究中華民國在冷戰時期的外交。我認為從這段時期的史料著眼,台灣在這方面的資料在東亞地區可說是最豐富的;不僅如此,我也十分關注著華文學界的研究方向與動態,我發現在台灣有研究冷戰時期東亞國際關係發展這一方面的老師,因此希望來到這裡接觸這些老師以及他們的學生作交流。而且我也申請到了獎學金能夠支撐我做這樣的研究,所以希望在台大交換的時間能夠在研究上有所收穫。


東京大學碩士班米多(前右一)與本院同學們

問:來到台大後感覺如何?跟原有的求學經驗有何不同?

答:我最佩服的是台大學生十分認真用功,尤其是大學部學生。我認為台大學生在修課時所投注的熱情與努力,讓我印象最深刻,與我在中國大陸及日本求學或擔任學校助教時的經驗差異很大。我的經驗是大陸學生在大學求學時,可能是只是為了修學分而不是想對這些東西有甚麼理解來修課。日本的學生主要還是為了以後能夠找到好工作,即使他們確實也是很用功,但並不是對這個東西懷有熱情。但我在台大學生的身上可以看到學生們是對確實對於課程感到興趣而作學習,並且十分投入其中,有時候跟學生聊天時會以為他們是碩士生,但「他們其實只是大學生」這點讓我十分驚訝。

問:在台大感到最有興趣或最喜歡的課是甚麼? 為什麼?

答:我感到最有興趣的課程是與國際政治理論有關的課程,包括了明居正老師與蘇宏達老師的課讓我十分喜歡。因為我認為學習政治學或國際政治時,還是應該要從理論開始討論,而不只是針對特定案例進行研究,而明老師與蘇老師的課程內容不僅跟我本身學習的有關,他們的引領方式也擴展了我的視野、讓我對於各項議題的理解更深刻。除此之外,張登及老師所開之有關中國大陸理論與國關案例研究相結合的課,是我完全沒有經歷過的教學。該課程除了有傳統的理論內容,又介紹許多創新的中國外交研究方法,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也很有興趣。最後比較可惜的是原本自己來台灣後也想修習心理學,但是台大的心理學系是屬於理科,與日本將心理學歸於社會科學的狀況天差地遠,所以很可惜無法繼續。

問:在台灣或在台大印象最深刻或最有感觸的事情為何?

答:我感覺台大最好的地方就在於資源的豐富,這些資源能夠給學生在學習上或在生活上提供盡可能的幫助。例如往返不同校區的接駁車,這對我在中國大陸的外交學院或日本東大的學習經驗來說是完全不同的。當然外交學院本身比較小而沒有校車、東大則是因為不同校區離得太遠,也沒有類似的服務,但台大的校車就讓我覺得很方便。

另外台大的圖書館對我來說也是十分印象深刻的,台大圖書館的服務讓我在使用書籍上十分方便,不僅大部分的書都屬於開架閱覽而能輕易取得,同時在編排上也能夠同一類別但不同語言的書放在同一個地方,我可以對於特定的議題而同時獲得中文、日文、英文甚至是韓文的書作為參考。這一點也與在中國大陸與日本的經驗不同。在日本時書籍無法像在台大一樣容易取得閱讀;而外交學院比較特別的是其沒有自有圖書館,必須使用校外的其他圖書館。

問:這次台灣或來台大當交換生的經驗帶給你的啟發與感想為何?

答:我來台灣後發現相對於中國大陸與日本來說,台灣人是最能在面對各種困厄時依然有精神的活下去的。過去自己不太適應北京的環境,所以後來選擇到日本求學。而日本的天災雖然也不少,但是在台灣的生活讓我發現到台灣人面對很多不利的狀況或是災害,都還是很努力的去適應與生活。

除此之外,台灣人民在政治參與與否上能夠很自由的選擇,只要是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就會願意積極的參與、關心,政府也會保護人民參與的權利。即使是在自己不那麼關心的事務,政府也會盡力去保障這些人民基本的權益。我覺得大陸有時人們把政治看得太嚴重、但在日本卻又有種「人民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感覺。

台大對我來說不論是在老師的教學上、或是在學校提供給學生的資源上,都讓我感到很幸福。只是我覺得未來台大如果要成為真正的國際性大學,也許應該先變成「台灣的大學」,也就是在研究的方向與內容取向上應該真正為台灣這塊土地與這塊土地上的人做服務,才能在立足台灣後,放眼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