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母系動態

本系「臺大-北大」交流4-2梯

北大4-2交流1

本系石之瑜老師與中流文教基金會共同籌辦的「臺大-北大校園菁英交流計畫」,每學期都帶領十餘名系上學生前往北京大學修課與參訪兩週,使學生達到延伸學習的效果,本系亦長期補助海報印製、行前會說明餐費與帶隊老師生活費等項目。「臺大-北大校園菁英交流計畫」第四期第二梯次於2009年5月10日至2009年5月23日舉辦,並由本系張亞中教授與左正東教授擔任帶隊老師,帶領約15名大學部暨研究所學生赴北京大學進行交流。參加本次交流的學生們,也針對此次交流提供心得感想,茲摘錄如下:

「……在北大兩個禮拜,我利用第一個禮拜自由聽課的時間,總共上了四堂課: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由唐士其教授授課;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由孫岩教授授課;西方政治思想史,由許振洲教授授課;中國近代外交決策,由國關學院院長授課。我還沒有上過西方政治思潮相關課程,但我也感覺得出唐教授的上課內容相當精彩紮實,教授把幾個重點用Power Point呈現在螢幕上,自己則是講得口沫橫飛。儘管政治思潮這種東西似乎很容易講得很枯燥無趣,但唐教授舉例舉得很生動活潑,甚至用孟子解釋Leo Strauss,的確令我印象深刻。比較特別的是,與台大教授通常偏向介紹各思潮,然後留給學生自己選擇評斷的這種上課方式不一樣,唐教授講完一段,除了做一個總結,還會自己對這個人或是思想做一小段的評論,且會真實的說出他贊成或是反對這樣的想法。另外,在上課互動的方面,我覺得北大的學生並沒有比舉手問問題,甚至當老師隨口問問大家的意見,也會有兩三隻手搶著回答。……」
吳曼竹(台大政治政論)

 

「……第二週的行程就是我們參訪行程的重點。我們第二週的帶團教授為張亞中教授,因為教授帶團經驗豐富,我們在教授的帶領下,在本週學習到很多關於學術界座談應做到的基本禮儀及應對。……星期二早上的行程為參訪北京近郊農村,首先先去參觀他們的產業,是室內園藝栽培,後來去參觀他們新建的農村樣貌,甚至走進農村住家,參觀其內部結構設計,整體來說,挺乾淨舒適的,但可能有舊農村樣貌保留程度的問題,還是希望保留一點,可使後人了解農村發展的軌跡。……參訪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毛師長跟我們說明他們委員會是國務院下的委員會,負責民族工作等事務,藉由介紹中國大陸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基本國情,了解共同創造的祖國歷史與文化,及中國的民族關係,對其所採取的主要政策,涉及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聽完基本介紹後,真的覺的中國蠻在意族群這一塊,實質上,在2000年的西部大開發中,基礎建設部分就投資一萬億,且九年來迄今,超過前50年的投資總額,帶動中國整體發展。……」
李宜芬(台大政治公行)

 

「……我的學友來自外交官世家,從小就隨著雙親遊歷各國,而她本身也朝著外交官的方向努力,積極參與模擬聯合國會議等活動。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北大的學生中有相當的比例是高幹子弟,他們也被期許為擔任未來中國社會中流砥柱的角色。……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正巧遇到了學友們舉辦入黨轉正儀式。原來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前,必須經過一年的實習,每個班都有一個小型的黨組織,屆滿一年之後就會舉辦轉正儀式。程序大抵如此:首先由申請轉正的學生分享這一年來的心得與所見所聞,內容大同小異,「進入大學後思想上有很大的進步」、「入黨不只是一種榮耀,成為黨員只是實踐的第一步罷了。」指導員針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回應,並找出申請者的優點,而後由五位已經轉正的黨員附議:「我認為黨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堅決同意某某某入黨。」最後主持人詢問眾人同不同意,大家就會同時舉手一致同意,,於是申請者成功轉為正式黨員,眾人鼓掌歡迎。……」
林佩慧(台大政研所國關)

 

「……1.基本上官方的參訪難免都是「說好不說壞」,表現出最好的一面,隱藏不好的那面。雖然因此得不到想要知道的,但也見識了官僚文化。2.在農村參訪我發現到大陸一個我認為頗嚴重的問題:對於「現代化」的崇拜。我們都知道三峽大壩的興建破壞了許多古蹟。而農村的改革也讓大陸的農業蒸蒸日上。但全面一無保留的改革,讓人們忘記了過去的日子,無法重拾過去的記憶。更重要的是,發展觀光的重點在於「特色」、「傳統」,而不是「求新」、「求變」。領導們認為改善農民的生活非常值得向我們介紹,認為過去殘破的農村見不得人,巴不得全部拆毀。殊不知以觀光客以及研究者、旅遊者的角度,就是希望看到就算是斷垣殘壁的原貌。見到農村漸漸被西方文化、建築所取代,實在是非常可惜。3.在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當中,在兩岸關係的立場上,兩岸學生的意見勢必相反。不過畢竟是學生之間的對話,很開心的是,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暢談彼此的想法、態度、狀況,就算是尷尬、主觀的政治問題也可以用客觀的方式或技巧去理解或表達。4.交流不是傳教,是敞開心胸去瞭解對方的立場,豐富自己的視野。在這點上,有些學弟妹可能還是無法理解對方為何會這麼想,於是百般發表自己的想法,目的是要使對方信服。不過我相信經過這次的交流,又或是年紀增長,就會發現「理解」、「傾聽」的重要性。……」
侯惠雋(台大政研所公行)

 

「……中國的人大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大,人民所有的權力亦集中在人大,人大為最高的權力機關。在座談中,我們相當好奇誰能夠監督集所有權力於一身的人大。主講人給我們的答覆是由人民監督人大,然而未能提出相當具體的機制,只是告訴我們每年人大會議皆會透過網路直播,且網路上的監督亦相當透明。這種答覆顯然未能解決我們心中的疑問,因為這些都未能提供正式的管道讓人民和政府間進行雙向地溝通。在座談中,再次體會到中國對於共產黨的高度向心力。主講者提及在中共憲法上規定共產黨為執政黨,民主黨為參政黨。因為歷史上證明,沒有任何的政黨可以如共產黨般帶領十三億人口的中國走向穩定和富強。所謂的歷史上可證明,不知是從怎樣的角度、立足點證明。歷史不斷前行,若因為在這個點上有個黨看似把中國帶向富強就否定未來其他政黨執政的可能性,以現在決定未來無形中或許亦提前壓制了原本存在的種種可能。最後,我們在座談中了解到中國對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看法。中共認為每個國家都要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非要把中國的模式套用在其他國家下。我相當認同這種因地制宜的看法,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社會環境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若把一套別人建構好的架構完完全全地搬到另一個社會套用必然會有許多問題。……」
陳尹螢(台大政治政論)

 

「……在校園環境的觀察中,可以發現那裏的學習氣氛是很濃厚的,雖然學友們常會跟我們說哪裡好玩,哪裡有趣,但似乎很多地方他們也沒去過,尤其許多學友並非是北京本地人,也是因為上大學才第一年到北京,感覺得出來她們花了許多時間在讀書上,玩樂的時間較少,我的學友夏雨,就會常常說他的論文(即台灣通稱的報告)寫不完了或是「還有多少書多少書要唸」;另外,另外在學校硬體資源,環境方面,教室上課桌椅、電腦設備,看來是與台灣無異,皆非常齊全先進,但是,似乎在住宿環境上,仍稍有不足,我們住的地方─正大國際中心,是類似會館的地方,裡面設備如外面飯店,沒有任何不便,我們參觀了學友的宿舍,是眾多宿舍中,比較高級的,看來也與台灣大學的宿舍甚無差別,但聽學友們說,許多差一點的宿舍,沒有洗澡間,要到澡堂洗澡,沒有飲水機,要到茶水間裝水,並且洗澡及裝水都需要儲值卡,光是用聽的就感受到有諸多不便。不過,在生活機能上,無庸置疑的是非常便利地,校內到處都是早餐店、餐廳、水果攤、還有超市及多家書店,讓我們在這兩星期內,有任何生活必需品缺少,完全似在台灣般,只要下樓"拐"個彎,就可買到!……」
黃有彤(台大政研所公行)

 

北大4-2交流2

「……穿插在課堂中的行程,自然是搭著北京的各種交通工具,在搖搖晃晃中造訪各個座落在北京的各個景點,在頤和園爬著高高的階梯到佛香閣的頂端,似乎可以領略慈禧太后當時的情境,漫步在恭王府的雕梁畫棟中,窺伺著和珅榮華富貴的生活。再者,一躍至太和殿的漢玉白石階梯底下,遙想明清兩代君主的風光,遊走在乾清宮的一百多個房間內,自己也化作皇上,穿過通往後宮的小門,想像嬪妃們雍容華貴的裝扮和笑聲宴宴。場景一變,時空更往前推回至秦漢時代,中國人所自豪的歷史遺跡-居庸關長城,親自踏上那歷久不衰的階梯,毛澤東筆下的「不登長城非好漢」,對照萬里長城抵禦外侮的辛酸血淚,更是顯現出古老建築令人想要征服、想要藉此證明自己之感。觀賞眾多歷史古蹟的同時,令人不禁大嘆中華文化千年歷史的表徵是多麼的燦爛,現代人庸庸碌碌追逐西方文明的同時,古老而神秘的中國文化也許也有令人醉心的美。……」
楊珮郁(台大政治國關)

 

「……北京像台灣,卻也不那麼像。前面說了,這是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我以為是那個在書裡讀熟、戲劇裡看熟的文化北京,也以為是一個和自己講同樣語言、寫同樣文字、一樣黑眼睛白皮膚的北京,可是到了之後才發現,過去五千年的文化是北京沒錯,但是改革開放後的北京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說他有文化,卻不知該不說他說有文明……。學友們認為政府的諸多限制有正當性,只因中國太多人開放了會亂,我只認為,你沒享受過你應有的自由時,會對於來自權力者的任何小恩小惠感激涕零,會覺得管控是理所當然。而有時候,北京好像是個沒規矩的城市,原諒我這麼說,但是當我被找我零錢的服務生態度傷害時(我手心向上等著零錢,她卻把零錢一把往旁丟),當我們久等不候點菜人員,後來才發現大聲一點上菜上的比較快時,當我們走在路上卻要擔心路過人潮的洶湧把你擠疼、隨時出現的車子不管你是行人就是要過……我不得不這麼大聲疾呼,嘿,北京,你可以規矩點、溫柔點嗎?……」
鄭宇馨(台大政治政論)

 

「……因為是住在北京大學的宿舍裡,而且有許多自由活動的時間,所以這十四天的時間我就與北京當地人一起生活,一起搭公車、地鐵、出租車,這種體驗比起一般的旅遊團團體行動會更為深刻。除了與北京大學的學生交流互動外,還有到另外兩間學校---國際關係學院與人民大學,還有拜會許多政府機關與學術單位,而我自己也有與一位認識的台商碰面,在與這麼多樣性的群體互動並且細細觀察中國政府的表現後,我終於對於「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了初步的瞭解。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了長足的進步,開放經濟,讓一部份的人先富起來,引進外資設廠投資,成為世界工廠,一直到現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際,中國仍是少數高經濟成長的國家。黨可以為了某目標使盡一切心力去達成他,並且製造出全民擁戴支持的氣氛,幾乎沒有其他挑戰的聲音出現,這是民主集中制的政治管制,製造出全民一心的民族團結情愫,也形成安穩不變動的政治氛圍。……」
謝宗翰(台大政治公行)

 

「……參訪北京人大、社科院、民族委員會和農村很多部份也很有趣、有啟發性。與社會科學院的老師們談話的時候,我特別想問「到底是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很感謝每個教授都用自己的研究、理解去回答這個問題。最後一位老師精簡地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現代化過程」。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在於老師強調它是一個「過程」,這個特色就在這個過程。相較於許多人的悲觀,對中國政治、經濟的負向預測,我覺得這些老師(也許還有許多同學)對中國是樂觀的,不只是最被放大的經濟面向、成長率,而也是關於改革的可能、民主的深化及自尊心的重拾。我不敢說自己的觀點與他們完全相同,不過聽到這些人說出不同的話都是很有意思的,對我而言很深刻,因為從小到大從沒有機會這麼直接地接觸大陸人。這不只回應了我原本的想像,也創造了一些新的想像。……」
鄭焙隆(台大政研所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