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母系動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而求變,進而報國。」──趙復中學長專訪

陳亮宇(96,臺大政治學系碩士班)採訪整理

趙復中

身材高大壯碩,卻總是笑臉迎人,談吐間引經據典、充滿書卷氣息的趙復中學長,是台大政治系「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第一屆的畢業生,是該班活動組組長,也是歷屆專班總聯絡人;2004年自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提早退休,現為立法委員黃健庭國會辦公室顧問,以及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秘書長。

對於在職專班師生的橫向與縱向聯繫、整合,乃至政治系系友會,熱心的學長皆不遺餘力地參與推行的工作。2008年12月於台北市政府宴會廳舉行的系友大會,除了由畢業30年的67年班主辦以外,趙復中學長和第1至第3屆的畢業學長姐也共同籌辦,讓當天參與的系友們滿載美好的回憶,更期待下一次系友大會的相聚。

問:可否先請學長談談求學與公職服務的歷程,以及報考在職專班的心情轉變呢?

我在屏東的眷村長大,屏東中學初中畢業後直升高中部,畢業後考上中興大學,大四當年,報名高考並獲錄取。民國64年從金門退伍返台後,分發至台灣省政府糧食局服務,展開公務生涯,我從委任技士做起,逐漸升至股長。民國73年,調至建設廳任第一科工業股長。民國76年,轉任度量衡檢定所所長,直到民國86年調任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主任秘書。民國88年精省政策實施後,調至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擔任執行秘書。人生不外食衣住行,除「衣」外竟都服務涉獵,堪稱公漄異數。

民國90年,台大政治系「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招考第一屆在職學生。心想若能重拾書本,將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對工作必有極大助益,便毅然決定報考應試。當年抱持的想法是「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嗣後也證明這個選擇沒有錯。台大政治系果真臥虎藏龍、名師聚集,如陳老師政治倫理的「民無信不立」;曹老師的全球化無縫接軌;趙老師地方政府的「派系黑金,一爐炙之」;明老師國際關係的「大陸不武,台灣不獨」;蘇老師財務管理的「赤字預算,慎謀施為」;彭老師的360度管理;洪老師的統計之道,勿忘中數;江老師政治發展的「善治良治,黃河之清」;高老師溝通談判的「求同存異,不失立場」,黃老師的一切作為,自行承受等等。

在良師的教誨下,廣泛涉獵許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提升了看問題的高度及研究問題方法。論文主題寫的是「台灣鐵路民營化的政經分析」,指導教授為蕭全政老師。我的論文前前後後被老師退件十幾次,專班老師們並不因是在職專班學生就較放鬆,因為台大的信譽要維持,仍然嚴格地要求論文品質,迄口試畢業為止,我連續繳滿八個學期的註冊費呢!

民國93年總統大選結束後,綠色繼續執政,原因姑且不論,但自思在工作上已無大展抱負的空間,於是,我在該年6月遞出辭呈,9月1日正式退休。當時才53歲,同事都問怎麼不等到所謂「五五專案」再退休,但我認為「用捨由時,行藏在我」,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嘛!總要選擇一些合乎志趣的事做。當初假如沒有遇上「精省政策」,十年後的今天,我在公職或許已經有更高的成就。不過,上天關了一道門,便會另開一扇窗。轉念想想,精省以後我才有機會報考碩士班,退休後也才有機會再考博士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下,我也在等待並把握躍進的機會,期許一己棉薄之力對社會及國家有所貢獻。

問:學長報考在職專班以前,已經累積二十餘年的公職服務經驗,才回到校園讀書。不曉得先有實務經驗,而後接受學術訓練的歷程,跟學長從前讀書的體會有何不同?

過去比較堅持我執之見,很固守自己那一塊領域。以前高中考大學分為甲乙丙丁四組,其中甲組跟丙組是以理工農為主,乙組跟丁組是文法商為主。大學讀的是農業科系鑽研於專業領域的知識,比較限於一己之得,彷彿以管窺天,身陷「意、必、固、我」而不自知。直到進入在職專班就讀,在老師開導及來自不同領域的同學影響之下,才開啟另一個世界,把早期所謂的意識形態,固執的僵化思想都打開來。我初入公職的年紀,就像現在的你們一樣,才24歲,跟在長官身邊做事,很多事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靠著一步步摸索試探,才逐漸累積出應對進退的智慧與經驗。而在開始涉獵社會科學的書籍後,我才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書本上都已經有了,如果當初早點接觸的話,可以減少很多「誤闖」的時間。而且像我開始讀專班時已經49歲,在公職早有一片天地,但仍然覺得,如果當初能早一點接觸社會科學領域的話,對我的公職生涯應有更大的幫助。

問:那麼,學長在專班這邊修課、寫論文的感覺如何呢?跟老師、同學們的相處情形又如何呢?

專班學生都已在社會服務,除了上課教的東西,我們課餘之後也喜歡找老師請益繼續「挖寶」,老師也會針對我們不同性向才具給予針砭之言。跟一般學生比起來,我們尊師重道之心應該只有過之,很守規矩,在職的老學生可都是「為讀書而讀書」。該當的還是會被老師當掉,論文也還是會一再修改,直到老師點頭為止。

至於我自己,從前自農學院畢業,如今進入社會科學的學術殿堂,開啟另一片廣闊的視野,實為人生賞心悅目之事。為了盡情徜徉書海,我除了專班開設的課程以外,也常利用時間旁聽許多大學部與研究所的課程,眾多師長們的教導,使我茅塞頓開。清人蒲松齡,直到50餘歲的年紀仍不忘進取,年年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但屢屢失敗。51歲那年,遂填了《醉太平》一詞:「風簷寒燈,譙樓短更,呻吟到天明;半倔強老兵,蕭條無成,熬場半生,回首自笑濛騰,反將孩兒倒繃。」如今回想起54歲仍埋首桌前,努力撰寫碩士論文的情景,那番苦澀心境,大概就如同蒲氏該詞差堪比擬。

談到師生相處的情況,跟一般的研究所比起來,在職專班顯然有更緊密的連結,無論師生的互動關係或同學的聯繫網絡皆是如此。透過第一屆到第八屆,各屆班代的連結,我們有水平橫向的聯繫,也有垂直縱向的歷屆整合。每當新聞媒體報導出某屆同學服務單位發生的相關消息時,各屆同學們皆會關心該新聞或政策的後續發展。而當班上同學有職務調動時,大家也會相互聯繫、勉勵。此外,趙永茂老師也號召歷屆專班的同學成立「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把各屆的同學聚集起來,再依照每位同學服務部門的領域類別加以分組,就像立法院的各個委員會那樣,大家可以相互切磋,發揮各自的專長。千里馬群聚於專班,歡迎伯樂來此覓才。

問:跟EMBA(商學管理碩士班)比起來,EMPA(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的學生大多來自於公部門,也還是需要拓展人脈,認識很多老師跟朋友嗎?學長認為EMPA跟EMBA比起來,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

EMPA的學生各自都已經在社會上服務至少五年了(在職專班的報考規定),俗說: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辛苦埋頭於工作與學業的箇中滋味,旁人是難以體會的,尤其年歲已長而能重拾書本的我們,不少人是偷偷報名的,名落孫山的壓力,對一己的信心,妻兒的愛心,同儕的關心,只有過來人能領略,所以也就格外珍惜就讀在職專班的機會。一般來講,除了加強IQ跟EQ,還要注意人脈的成長,「主動伸出友誼之手,結交志同道合之友」,「不現實、不功利、不強求」;來到專班讀書,大家都已經有基本背景與職務了,如果只是修課、寫論文,然後多拿一個學位回去,實在是有點可惜。

公共事務專班考選進來的學生,多在公部門服務為主,當然有少數幾位是私部門的。一般私部門報考EMBA的機會比較多。管理學院訓練宗旨是「商場如戰場」,以營利為目的,多了利潤的考量。至於在公部門服務的人,當初選擇走上公職這條路,或多或少就已經有了期許,可能是想做資源的分配,並非絕對考慮以營利為目的,而多了一點「以天下為己任」的味道。因此我認為,跟EMBA比起來,EMPA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在追求社會的公平,以及資源分配的正義,這是我們要多加著墨以及謹記在心的地方。

問:綜觀學長從求學、公職服務到重回學校的歷程,似乎充滿著轉折和選擇。可否請學長談談你的人生觀與奉行的人生哲學?

首先我想引用蘇貞昌先生常講的一句話:「人生劇本早已寫好,只是不能偷看。」換言之,在人生道路上,很多人事物和環境的轉變,我們無法事先一窺真奧。雖然說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但我認為在定數之內,人們還是可以適當地調適和面對。例如,我是在眷村長大的,父親那代的長輩都是軍人,生活背景相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讀書,那是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機會。我過去的公職服務生涯尚稱順利,一方面承蒙長官栽培,一方面就是能把握機會。而且過去那些栽培我的長官,例如黃鏡峰先生、李存敬先生,都是本省人啊,所以那些所謂的本省外省的意識形態之爭,在我公職的歷程中是不存在的。此外,雖然我有旺盛的企圖心,但自認宦海已難有作為,該急流湧退也就退了,轉而悠遊學海,棲身立院服務鄉梓,不亦快哉!

第二點很重要的是:心必須有所定。我離開眷村,進入社會以後,起先在糧食局跟農民接觸,而後在建設廳、度量衡檢定所和住都處,又開始跟生意人和工程單位等不同性質的各界人士接觸。結著從單純的公務環境踏入複雜的社會工作,心中必須時時有所定才行。從前,擔任建設廳廳長的李存敬先生曾送給同仁一幅對聯:「一心清正千家福,二字公平百姓安」,並勉勵同仁要「度己、量己、衡己」。這幾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作為服務公職的自我要求與鞭策。

曾文正公言:「大事實有天意與國運為主持,非吾輩所能為力,所能自主者,虛心、實力、勤苦、謹慎八字,盡其在我者耳已。」這句話也是我奉為圭臬的人生格言。

問:最後,我們想請學長以一個過來人和研究所學長的身分,給現在政治系學弟妹一些寶貴的建議。

能進入台大政治系讀書,學弟妹在學業上都是佼佼者,希望在修課之餘,不要只讀固定的教材,而是要打開視野,盡量多看看各方面的書籍。為學猶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趁年輕時多吸收,打開思想的大門。我覺得讀政治的人,一定要多加涉獵諸如哲學、文學、歷史等等的書籍。哲學書籍培養你深層的思維;歷史書籍供你學習歷代興衰的教訓,「以史作鏡,可以知興替」,共同為台灣最佳政治制度的設計而努力。即便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好,有「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忠孝節義、「問世間情是何物」的詩詞歌賦,都能潛移默化思想的內涵。

打開求知的視野以後,便是培養捨我其誰的豪情壯志,狂者進取之氣。建議學弟妹們若有機會,可經由校方舉辦的兩岸學術參訪到能中國大陸看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姑不論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兩岸關係愈來愈密切,彼此交流互訪日增,對讀政治系學弟妹及早實地了解大陸,眼見為實,發揮想像力與智慧為兩岸未來的建構提出芻議與作法,是就讀政治系對台灣不可逃避的責任。
最後要叮嚀學弟妹的,是學習調整自己的身段。如同蕭全政老師說:「人是被結構的」,進入一個結構以後,就必須調適。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即便在屋簷下,也要找出橫向、縱向的脈絡,事在人為,有些事仍然可以相互影響,這是互補的概念。甲不見得一定要屈服於乙,乙也不見得一定要說服甲。各位學弟妹將來無論在什麼層級、性質的單位做事,在實存的環境結構中,人生旅途上,你我都是過河卒子只要「樂觀奮鬥,圓融自在」,以「殺破狼」之勢勇往直前,必大放光芒。最後願以「凡秀才當以天下為己任,求忠臣必於忠孝之門」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