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新進教師介紹

台大政治系新進教師介紹 ─王宏文教授

陳亮宇(96,台大政治學系碩士生)訪談撰稿

王宏文老師於2009年自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取得公共事務博士學位,並於九十八學年度起,在台大政治系任教,目前開設大學部「公共管理」及研究所「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專題」等兩門課程。在高雄長大的王老師,大學時先考上台大物理系,兩年後轉至會計系就讀。大學畢業考上財金所,完成學業並服完兵役後,曾在期貨公司和證券公司工作了三年,才選擇出國深造。以下,我們就來聽聽王老師分享他的個人經歷和回到台大任教的心得。

問:老師的求學和工作背景,是從理學院、管院到公共事務學院,跟一般政治系的老師很不一樣!可否先請老師聊一聊大學時為何從物理系轉至會計系,畢業工作三年後又決定出國念書?

第一個轉折
會從理學院轉到管院的第一個原因,是從前要去找學長的時候,順便參觀舊的物理系館。當時發現哎唷!學長就窩在實驗室裡面工作,與管線、設備儀器等等的為伍,過著幾乎與人隔絕的生活。我覺得自己的個性不太適合這樣的環境,除了做實驗以外還是想要有個balance,偶爾四處走走,與人接觸,而不是整天待在實驗室。第二個原因則是,在物理系裡面,聰明的人很多,進入大學的我也被電得很慘。如果你沒看過天才,去物理系看一看就知道了!當時我仔細想想,覺得這裡有些專長或許不需要我。例如,研究天文望遠鏡跟光學望遠鏡,和我們社會的幸福似乎沒有什麼直接的關連。我覺得自己應該想做一些跟社會有關,更貼近社會的事情,後來就轉出物理系了。

第二個轉折
當完兵開始工作後,第一年在期貨公司,剩下兩三年在證券公司,大部分的工作內容就是當股票與證券研究員。那時候每天上午六點多就要出門、七點上班看經濟日報、工商時報,瞭解國際經濟情勢,並開始寫分析報告。之後持續看盤、開會、聯絡,下午拜訪一些公司發言人、總經理,回來繼續寫研究報告。對於年輕人而言,可以接觸到一些公司副總也滿好玩的。起先瞭解一家公司的內部狀況,是從書面跟新聞開始問。後來也慢慢有sense,也學會評估一家公司之價值。

然而,工作三年下來覺得有點累了!台灣的證券業,可能沒有真的那麼重視研究這一塊,不像外資的證券研究員高薪且有價值。在台灣的情況比較像是年資到了,就讓你去操盤,直接交易股票賺錢比較實際,至於研究報告再怎麼寫似乎也不太重要了。我自己覺得不是很能承受那個操盤的壓力,一直躲著不去做交易,只想做研究。然後也發現,證券公司關注的畢竟都是當下的經濟情勢變化,頂多看未來一年之內的前景,實在不太適合做長期研究。這些想法便成為我出國的推力。

至於出國的拉力則是,由於工作了幾年,自己負責那塊產業的領域已經很熟悉,常常只要打個電話來往,不必拜訪對方就ok了。在台北的日子幾乎沒有新的生活跟挑戰,每天六點多出門,七點才回家,其實挺悶的。因此,開始想換個新環境挑戰不一樣的東西。從前經常看經濟商業相關的報紙,知道政府的政策影響經濟表現很多,心裡會覺得說,「政府政策跟公共事務真的有這麼難嗎?為什麼每次搞了半天做了都還是給人家罵!?」當時,由於不清楚政府事務是不是自己想要讀的,於是就申請幾間美國公共事務的MPA碩士班,最後決定去印第安那。

 

問:接下來想請老師談一談在國外讀書的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各方面都可以。

八月中到美國開始修課。美國申請博士班的時間大多在十一月和十二月。我修課才沒幾個月就需要跟老師要推薦信,因此在四門課上,每堂課都拼命發言問問題。後來果然有三門課的老師幫我寫推薦信。隔年下學期,我問老師結果公布沒有?老師們說:就看你這學期的表現吧!最後系上決定收我,並且提供三年學費全免,也算有一點主場優勢。

那時候我每天早上就去讀書。很久沒念書了,所以特別珍惜。在印第安那的生活很單純,適合讀書的環境,也有一些好朋友。起先因為有統計跟經濟等數理的背景,加上MPA的課程還不算很重,很實務導向,他們覺得如果要做研究是到博士班才開始的。因此,我晚上常常有時間去聽學校的音樂表演。星期一是爵士樂,星期三四是交響樂團,星期六日也會有巴洛克音樂或歌劇等等的表演。印第安那音樂學院的學生,依照類型跟程度大概可以分為五團左右。開學經過一段練習時間以後,就輪流出來表演。如此將學習、訓練跟表演結合在一起。往往最好的團出來公演發表的時候,全城的民眾都會開車進來看,音樂廳裡滿滿的聽眾,若仔細看,還會發現大部分人頭髮是白的。

此外,我第二年則開始看一些運動比賽。像是NCAA裡Big Ten之聯賽。十一個學校分為主客場的各種比賽,只要不用錢的我就去看。就算是游泳一樣也有分主客場的比賽。透過這個過程也可以學習到老美的專業跟制度,他們學校的音樂場地幾乎就比台北的國家音樂廳還好,球場跟各項運動制度等等的,也非常上軌道。

其實我兩千年就結婚了。老婆叫我先出去,才不會夫妻一起去生活會太依賴她。頭兩年她在台灣工作,叫我獨立、學煮飯。第三年她也來了,我就比較能專心唸書。我前兩年做的工作是研究助理,第三年開始在大學部教一門課。我們是公共事務與環境學院,有大學部的。系上派我去教大三大四的「財務管理」,必修三學分。大一大二的美國人,其實很多剛從高中上來、乳臭未乾的小夥子,學生沒見過世面又愛講話,常會挑戰老師。另一方面,不少學校大一大二不分系,直到大三才開始分。所以系上通常都派正教授去教一些基礎而且有趣的課程,吸引學生進來這個系。大三大四開始的課,才分配博士班和國際學生去負責上。這樣的安排,也可增加博士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因為履歷上可加上條兼任講師的經歷。我教的那門「財務管理」,是比較專業也比較討厭的課程。美國人討厭數學,比較喜歡講話。第一次教當然教得很不理想,第二次稍為好一點,第三次開始的心態就比較放開來了。 教學助理一個月有一千多美金,後來漲到一個月一千五,生小孩後才有點難過得去。但在那邊日子過得還算滿不錯,生活跟環境都很單純。如果你單身,假日可能就是跟朋友約去吃飯,去酒吧,跳舞玩通宵等等的。而我已經有老婆和小孩,自然不會亂跑,往來的比較多是在當地也有家庭的台灣人,這時候才曉得互助是很重要的事情。有了小孩以後,就必須幫忙帶小孩、陪小孩出去玩,也才瞭解美國的社會福利跟醫療體系,跟去注意哪邊買東西比較便宜。因此,出國念書只是一部分,去開開眼界、四處看看的收穫也很大。

 

問:老師在美國博班的主修跟研究則以哪些領域為主呢?對於這些領域又有哪些心得和看法呢?
  我們有三種博士學位,一個是公共事務、一個是環境事務的博士,還有第三種公共政策的博士學位,是跟政治系一起的joint program。其實到了博士班,學校會給你很多彈性,可以自己找東西念。我因為剛好有相關背景的關係,很多博一的課程,都跟經濟所博一一起上,像是個體經濟學跟計量經濟學,第二年再拉回來修政治系或別的課,也穿插幾門地理系、通訊學系的課,本來還差點去修圖書館系的課。

我有興趣的一項主題是政策分析,而且是比較實務的政策分析。一般來說,政府官員對經濟模型之推導較無興趣,而想要你直接告訴他結果就好了。印第安那這邊重視的,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經濟統計、方案規劃與評估、公共管理等比較實務導向的領域。此外,我本身專長跟有興趣的領域,還有公共財務管理,類似所謂的財務行政或財政學,這些是我給自己的定位和想法。

MPA的時候,很多同學雖然有工作經驗過來,其實沒有經濟跟統計的底子,但經過一年後就有模有樣了。這是我覺得美國教學很厲害的地方,總是很能幫助你學習跟熟悉。而你修完經濟學,成本效益分析以後,就可以去GAO的單位工作。所以,MPA也可以走很實際的路線。

我著重的比較在實務的部分,不喜歡太理論的東西。例如經濟學博士班所學的就顯得太理論了。以前還有人開玩笑說,經濟學博士像是拿屠龍刀去砍螞蟻。當然,前面提到,我也還是有修經濟學等的相關課程,覺得以後推導出來的模型才會比較牢固。我也修了立法談判與投票,用一些賽局或形式理論去做的分析。我覺得如果只用純文字表達,有一定的極限且不夠快,像電腦也是用數字跟圖像在思考,都是類似的道理。現行很多期刊,例如journal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和AEA的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刊在上面的文章,常常是探討一個政策方案的實行果效和評估等面向。

總而言之,現在是科際整合的時代。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知識庫,擁有的工具不一樣,可以應用的領域也不一樣了。像我的話,我有公共財務管理的skills跟背景,仍必須與某政策領域結合。所謂的經濟跟財政,最後都還是會遇到政策的問題。例如稅改跟一些議題,這不是單純的「經濟」。在政策過程中,你一定會觸碰到「政治」。事情一定會這樣子,不能覺得說不夠激進、腳步不夠大。事情總是慢慢推的,所謂底層的結構,各個利益團體的平衡,也不是你能夠打破的。我想,這或許就是公共事務和政治系關注的地方。

 

問:開學至今已經三個多月了,不曉得老師適應在台灣的生活嗎?對於台大的學生,以及對政治系學生的上課表現和師生互動情況,有哪些心得和感想呢?

前面提到,在美國的時候常常去參加音樂或體育活動。回到台灣之後,休閒活動時間比較少。現在住在歸國學人宿舍,但老婆小孩都在高雄。因為第二個小孩剛出生,周末回高雄帶小孩的時間比較長。我最懷念的,是在美國烤肉的時光。在台灣大家是蹲在地上烤肉,在美國是站著烤。那個family time是我非常懷念的。

學生的情況,整體而言,我覺得很不錯啦!我從前念過理學院跟管院,也許現在還沒看到同學們的期末報告,所以不曉得同學們的程度到底在哪裡。當然就上課情況來講的話,台灣的學生還是比較沉默。所以我會點同學問我問題。其實他們問得都很有水準。講白一點就是,應該不用我點,同學可以直接問就好了!所以學生還是比較含蓄一點。常常我會覺得,其實你提出這樣的問題還不錯啊,幹嘛不問呢!在美國,如果只是老師一直講,老師跟學生都會覺得滿悶的。通常你要發言或問問題以後,老師才會整個人活過來,才曉得你想要談這個談那個。於是老師可以臨場發揮,上課也會比較好玩。其實每個人都不喜歡照本宣科,準備教材如果每次都講這個,老師也覺得無聊,如果是因為要回答問題而舉些例子,上起課來就比較有趣。所以這邊還是呼籲同學,你們的發言跟提問都是很棒的,以後不用我點了吧!

問:最後,不曉得老師想給現在的同學哪些建議呢?有鼓勵大家出國念書嗎?

我覺得不見得非要出國念書。出國當然是滿好的事情,但第一個是要搞清楚,自己真的想做什麼,興趣是什麼。我自己也是到三十一、二歲才真的算確定。台灣學生的通病,就是不確定自己真的想做什麼,或很喜歡做什麼。尤其功課好的同學又更慘了,做什麼都可以,但後來往往卻又變平凡了。成績好換句話說就是機會成本高,如果說念到這裡了才要轉,就會覺得有點可惜。當然,如果出了國,就當作是去開眼界,不見得每個人都要讀博士,就當去見見世面。

最後給同學的建議是,不要給自己設限。當有事物是自己摸索過、有興趣的時候,就要投注心力,好好把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做一個行業,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十年後一定會疲倦甚至討厭,到時後又會後悔當初怎麼沒有拼拼看別的東西。我以前的指導教授是大陸人,本來讀外文,後來拿經濟學博士。在美國甚至也有人音樂系畢業去念醫學。找到自己喜歡做的領域以後,就好好投注去做。有些領域如果在台灣進不去或受到限制,例如室內設計或什麼的,也許去美國學個兩年就可以學起來了。我觀察到的是,台灣人的韌性已經在下降,而像大陸人則越來越厲害了。現在學一學,以後就能開啟另一條路。剛從高中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時候,大家都懵懵懂懂的,而潛能卻都是無限的,所以別給自己設限,盡力去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