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蕭高彥教授

記錄/政研二黃奕婷

一、想請問老師是在何種的情況和背景下,決定選擇研究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理論?

蕭高彥教授

我是1980年進入台大就讀,但並非直接進入政治系,聯考考進的是商學系工商管理組。不過,大一因為參加社團(三民主義研究社),當時有許多學長帶著讀了不少社會科學理論的書籍,所以產生濃厚興趣,之後再與家人溝通,在大一升大二時轉系進入本系政論組。

政治系當時有許多重量級的課,包括袁頌西、胡佛老師的課。不過,影響我最大的是吳庚老師所開的「現代政治思想」。當時吳老師還沒有被任命為大法官,研究的興趣在德國觀念論、韋伯和施密特,這些著作以及他當時上課的內容,影響了我決定以政治思想作為未來為學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進入大學到出國留學(1988年)之間,是解嚴前的時代,當時對於思想與價值,是年輕學子們熱烈討論的課題,所以有「韋伯熱」以及新馬克思主義熱潮等。大約在大四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在碩士階段探討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因為當時覺得黑格爾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根源,所以想進一步理解。我在服役的時候,就帶著黑格爾這本書,以及影印拆開的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在部隊中加以熟讀。回到碩士班請吳老師指導,很順利地在兩年之內就完成了碩士論文,並準備留學美國事項,在88年進入耶魯政治系的博士班。

耶魯政治系當時老一輩的政治理論家如Robert Dahl已經退休,新生代學者如Steven B. Smith以及Ian Shapiro等開始崛起。我在完成資格考之後便找了Smith教授指導博士論文,因為他也在做黑格爾的政治哲學,所以我當時很自然地便請他指導,並且順利地在93年畢業。

所以,我很早便確定了研究方向,並且持續深入探索。我覺得這相當重要,因為可以避免在許多感興趣的議題中花太多時間摸索而產生延宕。

二、我們知道老師已經回來台灣學術圈多年,曾在中研院與政大服務,想請問老師當年選擇念政治思想的學術環境與社會氛圍和現在相比有何異同?

我回到台灣已經二十年,在學術與社會氛圍方面,最大的差別在於民主化以及自由化之後,價值的關懷一方面有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則有後現代與後殖民新興論述所產生的新型態批判。在這種狀況下,政治價值比較容易受檢視是否有種族中心主義的問題等。八○年代環境比較單純,要解決台灣的政治社會問題,價值咸認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且基本上也以對於民主的憧憬為主流,與現在有相當大的差別。

在好的一面,臺灣高等教育制度的發展現趨於成熟,學術資源非常豐沛,所以學生如果對於理論與思想史的議題有興趣,在現在的環境中,能夠得到的訓練以及取得的資料,都不是以前能夠相比擬的。而且,正因為某些關於價值的迷思逐漸式微,同學對於理論或思想議題的追求,應該基於對這些議題本身的內涵以感到興趣,才會選擇投入。這也是學術與教育在理性化之後必然產生的良性發展。

三、老師可否介紹返國後研究議程的發展?和臺灣民主化的進程是否有關連?

在回到臺灣之後,我的研究方向剛開始順著跟黑格爾有關的當代理論,也就是當時以「社群主義」為旗幟的思想家如Charles Taylor、Michael Sandel等從事的學術研究。不過,在九○年代末期我逐漸集中到西方共和主義思想的研究,從馬基維利開始一直到當代理論,並且往上追溯到希臘與羅馬的共和思想。這個研究方向,不能說沒有對臺灣九○年代中期以後的政治社會局面有所反思。不過,主要應該還是對於學術議題的興趣,並且由點、線、面逐漸擴充成一個整體。

四、目前學界對於國內政治學的發展有些不同的看法。有意見認為政治學應該更科學化,對於思想史的研究希望有所調整,甚至質疑其價值。但是母系仍然十分重視政治思想研究,也維持著這個傳統。想請教老師政治思想、規範性政治理論對於當代社會的價值是甚麼?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的基本想法是,一個第一流學校的科系,一方面要在那個領域中維持與世界同步的研究與教學方向,另一方面也要依據本國社會的文化環境,來創造有自己特色的教學與研究議程。政治學應該科學化,這並不只是二次戰後的思維,其實從十九世紀孔德的「實證主義」已知是這種思考的先聲。我並不否定政治學將會持續地借用社會科學乃至其他科學理論的最新發展來建構理論。不過,終極而言,政治永遠有著「判斷」的元素,所以需要通過最廣泛的思想、歷史以及其他人文學精粹涵養,培養在學學生、公民乃至政治領袖的識見。

政治哲學家柏林(Isaiah Berlin)在五○年代回應行為主義者所提出「政治理論已逝」的批評時指出,只要人類的政治生活有不同價值,而價值有所衝突時,政治理論便永遠存在。這是我所接受的觀點。而在制度的安排上,沒有人能夠決定歷史未來會如何發展,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如同這幾十年來前輩師長所做的,在政治學的各個次領域中,維持一種兼容並蓄的寬闊胸懷,讓國際以及本土所發展的學術議題與研究方法能夠發揮影響力,但是不阻卻各自領域的發展動能。

五、身為一位政治理論和政治思想的學者,老師會如何跟同學介紹政治哲學、思想,並強調這門學問的重要性與價值?應用到現今台灣生存與發展的情況和處境的意義為何?

無論是政治思想或是規範理論,牽涉到的都是政治價值的理解以及創造。從十九世紀早期自由主義如密爾和托克維爾以來,我們已經瞭解到價值創造對於民主社會繼續發展的重要性。不過,民主制度雖然有自由討論的公共領域,但這個空間的存在,並不表示政治價值必定經過淬煉。尼采以後對於當時民主的批判,就顯示出這方面的問題。無論如何,只要我們所自豪的是自由民主制度,對於政治價值的討論以及實踐,應該是責無旁貸的天職。這也是政治思想與規範理論存在的基本理由。

六、最後想請問老師對於學弟妹和即將入學的同學,若選擇在政治理論和思想領域奮鬥,有甚麼建議和期許?

首先當然是對政治價值的理解有興趣,並培養相關的分析能力。我覺得大學的階段應該培養兩種基本能力。首先是第二外國語,應該至少選擇一個語文修習三年以上。其次,應該就著自己最感興趣的議題選擇一、兩本古典或當代的經典著作,深入研讀並且嘗試建立自己的理解觀點。政治思想的分析能力並不會從天而降,只有通過紮實的基本功夫才有可能慢慢培養起來。

進入到碩士班之後,就要擺脫隨著興趣自由讀書的想法,開始採取學術研究的系統態度,包括對於單一的議題,或所感興趣的思想家,在閱讀基本文獻之後,能夠適當地瞭解當代學術所已經建立的相關分析成果,並且通過論文的寫作,將原始經典、二手文獻以及個人的分析觀點結合,並加以論證。

至於博士班,個人的想法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或規範理論,最好能夠到西方國家去接受進一步的訓練並撰寫論文;即使從文化視野的角度來說,真正有志於學的年輕人接受此種洗禮似乎也是應該的。當然我也了解近十幾年來西方高等教育制度也在變化,成本與門檻越來越高,還有中國大陸學生所產生的競爭效應。不過,政府也提供不少資源,同學應該盡量爭取深造機會。否則,目前臺灣高中畢業赴國外讀大學部的人口逐漸增加,有志深造的學子人數卻下降,長期來看是有點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