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母系動態

樊秀玲學姊專訪

詹莉荺(98,臺大政治學系碩士生)採訪撰稿

樊秀玲

樊秀玲學姐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
曾任民航局飛航管理員、經營法式私房餐廳《法烹沙龍》(Gourmet Lab)、
現任台北君品酒店行政副主廚、君品酒店雲軒西餐廳(La Rotisserie)主廚

春末夏初,清明時節的紛紛雨在午後的天空無預警地下了起來。我來到位在台北市交通核心──京九轉運站的君品酒店,畢恭畢敬的門房與大廳華麗的裝潢陳設,令我有些不自在。我按下電梯按鈕,開啟這一段探索他人生命旅程的歷程。

戴著高高的廚師帽,收得乾乾淨淨的劉海露出清爽的額頭,身著工作服的樊秀玲學姊帶著爽朗的語調出現在我面前。樊秀玲學姊畢業於台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畢業後考上了民航局的飛航管理員,卻在三十歲那年毅然決然地放棄人人稱羨的高薪職位,放下一切到法國從零開始學習廚藝。返台後,經營法國沙龍餐廳《法烹沙龍》的成功,使得她受聘成為台北君品酒店的行政副主廚以及君品酒店雲軒西餐廳(La Rotisserie)主廚,同時也是台灣五星級餐廳首位女性主廚。

另類的人生旅途 從興趣走到專業

樊秀玲學姊笑笑的說,當初在大學時期所學的東西,不但跟現在的職業沒什麼關係,甚至是一個南轅北轍的另類選擇。學姊覺得,別人之所以把專注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是因為自己把興趣變成專業,並且堅持下來、在這個領域有出色的表現。學姊自謙說這是天賜的幸運,上天她給了一個發揮的場所跟舞台,彷彿有種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幸運,讓她在這條路上毫無回頭的念頭。

有得當然有失,相較於以前在民航局的工作,廚師工作是責任制而不是上下班制。這個責任是一個package,你永遠也沒有放下責任、下班的時刻。「可是我得到很多的回饋,有客人的、朋友的,別人的鼓勵還有自我實現的滿足感。這樣子的人生我覺得沒什麼好挑剔的」,學姊帶著自信的微笑這樣說。

人生的轉捩點 追求夢想的放逐之旅

「如果說我的人生可以再重來一次的話,我可能為選擇早一點去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跟喜愛,不用給自己第二條路的選擇。」初從台大政治系畢業的學姊有著一份人人稱羨的職業,工作內容充滿挑戰性、生活又精彩,常常搭飛機出國旅行、跟世界各地的飛航管理員交流。「那時候我覺得其實生活也沒有什麼不好,可是我總覺得,那不是我生命裡面我最想做的事情。」當時的樊秀玲學姊只把民航局的工作當做是一份職業在經營、對份內的事情盡責,而沒有投入自己的熱情。「我總覺得有一種失落…」,對工作缺乏熱情,生活也因此乏味了起來,自認在這一方面比較吹毛求疵的學姊因此在三十歲時大刀闊斧,斬斷了原本看似光明的人生規畫,往截然不同的人生路邁進──出國學廚藝。

「剛開始當然也有徬徨。」學姊在法國的廚藝學校學了兩年,又花了一年時間拿到工作簽證,開始在法國餐廳工作的時候已經不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但不管年紀有多大,因為都是剛從學校出來,所以你都是要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即使我覺得我有很好的才能、很好的創意,我就是只能作一些比較基礎的工作。」當時的學姊領著一份微薄的薪水,每天重複辛苦又消耗體力的基礎工作,也不由得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真的值得。「但是問自己說,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啊?還是喜歡啊。」這樣說著的學姊,彷彿一個在愛情面前束手無策的浪漫女孩,無條件為自己的愛付出一切。「那時候就給自己一個鼓勵說:『這只是一個階段』。因為我的目標不是當一個基層的廚師,我的目標在更高的地方,我不應該因為這樣就感到氣餒。」

說服家人接受自己的選擇

樊秀玲學姊三十歲決定要出國學廚藝時,遭到了家人的反對。當時的學姊有一個不錯的工作、百萬以上的年收入,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足以享受愜意的生活。因此,放棄現有的安定生活、出國學廚藝的想法,理所當然的遭受了質疑。「家人當然沒有坦然接受我的選擇,我的父親心裡就有疙瘩,因為他是一個很傳統的人。當廚師是多低等的工作,為什麼會想要去學廚藝呢?出來能有什麼出息?」

學姊很坦率的說,如果是在自己早年的時候跟家人意見不合,絕對是置若罔聞、堅持己見。「很簡單,我就做我的。你反對是你的事情,我就是要做我執意想做的事情。」但是三十歲時的學姊,已經磨掉了一些少年時的稜角,比較圓融、也比較願意想從別的角度思考,並試著說服自己的家人。當時學姊便對家人說,工作雖然辭掉了,但是民航局仍然非常歡迎她再回去。並且宣稱自己只是想要休息一下,先去法國念語言學校三個月,如果適應不良,就回來。「當你要家人適應一個很突然的改變時,必須善用溝通的技巧。你要讓她們剛開始在第一個階段可以接受,之後再慢慢說服。」就這樣近乎半哄半騙的,學姊搭上了飛往法國的飛機,展開五年的學藝生涯。

離家:長大成人的開始

踏上旅程、塵土飛揚,揚一揚衣袖,邁向長大成人的道路。
家住台北市的學姊,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過家。不論是求學、工作,都在台北,也從來沒有搬出家獨居過。「那時候我是第一次沒有跟家人住在一起。因為我家離北一女很近,那時候還走路上學。離台大也很近。從來沒有離開過家。」因此,旅居法國對學姊來說,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衝擊,便是獨居生活所帶來的考驗。「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因為我從來沒有自己打掃過房子、自己鋪床,自己洗衣服。要洗衣服,家裡還沒有洗衣機,要拿去外面的laundry。要自己解決三餐的問題」。

隨著離家而來的,是離鄉遊子的孤獨與不得不的成長。「你知道嗎,我覺得我的人生是從那時候才開始學的。我覺得讓自己長大的方法就是獨立一點。雖然有時候很寂寞,家裡沒有人,自己一個沒有講話的對象,肚子餓了你只能自己弄東西吃。這種感覺蠻奇怪的」。對於這個三十歲才降臨到人生中的成長的契機,學姊的心中覺得既珍惜又感激。「這是一個快速的、讓自己變成熟的方法。我還蠻珍惜那段一個人過生活的日子的。偶爾也是會想,飯來張口那種日子還不錯。但如果你一直待在那種狀態的話,你的人生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在旅法的日子逼得自己成長之前,住在家裡的學姊就像每一個任性的孩子,總是對家人的付出充滿批評。「我那時候最常嫌我媽的就是煮的菜不好吃、把我衣服洗壞了。嫌東嫌西,對什麼都不滿意、都不感激,常常在抱怨。但是等到你自己一個人生活,什麼事情都要先付出、才會有回饋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其實別人為你做的一切都是值得感激的,包括你的爸媽」。三十歲的旅法學藝之旅,不但為樊秀玲學姊帶來生命旅途上的開拓,同時讓自己性格有所成長、更加圓融,更懂得珍惜別人對自己的付出。

Know You Self: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旅法的五年,讓樊秀玲學姊不但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更找到了對人生的信心。一如每個在儒家思想耳濡目染下長大的東方女孩,剛出國的學姊在別人面前總是膽顫心驚,深怕犯一丁點錯。加上身為台大的畢業生,更在骨子裡藏了一股不願服輸的傲氣。但學姊說,這樣的驕傲與自我要求,在很多時候反而是對自己的侷限。

「我剛去的時候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台灣女孩子,你知道我們都有一些特質,比如說,不敢表達自己、怕在別人面前犯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例如說念台大啊、當台大學生啊,你總覺得你好像有一種,在底子裡面就有一種驕傲,但這個驕傲反而讓你覺得你不想、也不敢犯錯。我看到很多人在職場啊,有時候不是非常順利,因為你的身段放不下來。這樣反而會阻礙你前進。」

「但是,我到了法國以後,因為那時候我已經有一點點年紀了,我覺得那樣的機會對我來說是一種冒險。我是帶著一種冒險的心情去法國學東西、學語言。是一種完全放空的心態,去一個全新的環境裡面去吸收。」二十來歲時在社會上經歷的歷練,與勇敢冒險的心,讓樊秀玲學姊成功的把自己空出來、好放進新的東西。「當時很多人給我很多肯定,他們鼓勵我說:『你要表達你自己,即使你犯錯,你就是你』;從犯錯裡面你才可以求到進步。而且人家也不會因為我犯錯而貶低我這個人。」從此以後,樊秀玲學姊開始學著面對不完美的自己。「我覺得人生整個轉變了。」樊秀玲學姊說,這個世界是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而你必須要忍受自己的不完美。「比如說,我是百分之七十是很OK的,但我有百分之三十是很不OK的。我有很差的習慣、我有讓人很不舒服的個性。然而,你必須要認識你自己,把這些不完美包容在你自己裡、接納自己。」

放下對完美形象的堅持、接受自己的缺點之後,樊秀玲學姊反而覺得在待人處事上更加順暢。其實,我們不需要扮演一個完美的形象,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不完美,而這份不完美完整了我們這個人。「我後來發現我也沒有這麼好,而且我也不需要這麼好。我也不需要每件事情都讓人覺得我很好,我有時候生氣的時候我就罵別人、或者把它頂(嘴)回去。」如此一來,別人也更能夠掌握與你相處的技巧與邏輯。「你就是有自己的脾氣、自己的個性,別人就是認同你這個人,他就知道說你不開心的時候千萬不要來惹你。這也很有意思,因為我現在變成是這樣子的看待我自己,所以別人看待我的時候他也覺得,這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因為有他的好處跟他的缺點。」人的完美與不完美,就像光和影。如果沒有影子,那麼光亮之處也顯現不出來。兩者其實是相得益彰。「所以我就覺得我很開心,我活得很開心,現在。」

自重而人重之

身在一個傳統來說並不讓人覺得光鮮亮麗的職業裡,樊秀玲學姊反而覺得,別人怎麼看待你、與你的職業,其實取決於你看待自己的態度。「我也從來不會覺得不好意思要說我的職業是什麼。你說你是會計師、你是律師,然後我就說我是廚師。這是我的職業、是我的工作,而且是我喜歡的事情。我並不覺得廚師好像是一個很low end的職業。」學姊這種自重的態度,也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大家就會說:『哇!你是廚師耶,那你一定很會做菜、當你的家人朋友一定很幸福。』然後大家就會用一種不同的眼光來看,因為你是這麼樣看重自己。我後來發現別人怎麼看你,是要看你怎麼看自己。如果你自己都覺得你是不踏實的,那你也不能要求別人用很踏實的眼光來看你,這是我的感受。」

廚師的工作其實也不如一般人想像得那樣,整天關在廚房裡舞鍋弄灶。樊秀玲學姊便因為在法國料理上的專業,而受廠商邀請推廣新食材、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比方說有人找我來推廣夏威夷豆,希望我開發一些菜單,去電視幫忙推廣一些產品。其實一個廚師的工作,都還是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去做一些有趣的設計」。樊秀玲學姊說,千萬不要小看任何一個職業對其他人、對社會的影響。「當你看到一個食材,你要去設計說我要怎麼吸引別人的目光,把這個新的食材帶進別人的飲食生活裡面。廚師可以做到的比煮飯更多、更大的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

面對困境 莫忘初衷

談到一路走來曾經遭遇的困境、低潮,樊秀玲學姊覺得,人生有起當然有落,最重要的是在困頓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目標是什麼。「人是不可能沒有困惑、低潮的。不好的時候,什麼倒楣的事情都會找上門來,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你的初衷。當初你為什麼做了現在的選擇呢?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能看著自己的目標、把這一路上的困境都當過一種過渡,沒有什麼困難是過不去的。「很多的時候,你的困難其實只是一個過程。所以呢,如果你把那個困難當成是一堵牆,那你當然就過不去。你再怎麼樣的低潮、你跟男朋友分手、你的女朋友拋棄你跟別人在一起,如果你只是把它看成是旅程的旅途的一部分的話,一定會過去的。」只要能懷抱著這樣的心情,旅程總有結束、走到終點的那一天。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許到了那個時候,人生又有不同風景。誰知道呢?

沉澱低潮的能量 勇於與眾不同

聊到如何面對困境,除了莫忘初衷之外,樊秀玲學姊同時也覺得,困境是成就自我的反面力量。「我覺得人的不安定啊,或者是很晦澀的那個時光,一定是對自己日後有一些幫助。」舉梵谷為例,生活的困頓反而成就了他在藝術領域上的光芒。同時,學姊也鼓勵我們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梵谷)也不管別人是怎麼畫,怎麼看待、完成一幅畫,他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詮釋。以至於現在在全世界,他的東西就是你一看就知道是他的畫,他的風格就是在那。我的意思就是說,揮灑你的畫布的時候,你千萬不要看別人的,你就畫自己的就可以了。你可以就跟別人不一樣沒關係。」

曾經,樊秀玲學姊也害怕當一個跟別人不同的人。「小時候,最怕就是說老師問我們有沒有問題,我有問題,可是大家都沒問題,(我就會想說)我問了是不是很丟臉。」年輕的歲月裡,學姊臣服於世俗的價值觀之下,並隱藏、壓抑自己心中那股想與眾不同的渴望。「因為價值觀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我寧可自己是白領階級也不要是藍領階級。如果說我的朋友、同事或者同學,他們開始有車子了、有一份蠻不錯的工作、有一個比較舒服的生活了,我也會覺得『我應該也要跟他們一樣』。就好像很多人念電機(系)出來就是當工程師的話,為什麼我要去當一個修理東西的人。」
就這樣服膺在社會價值之下,直到三十歲那年,樊秀玲學姊終於無法再克制這份追求自我的渴望。

「我有一點跟別人不一樣,我心裡面一直想要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但我在早年的時候沒有那個勇氣。比如說我是一隻黑羊,可是我隱藏在白羊裡面,然後一直假裝自己是一隻白羊。可是有一天我發現我真的很想當一隻黑羊,我就把那個白色的偽裝給拋掉了。我就開始成為一隻黑羊。」樊秀玲學姊坦承地說,一開始的時候,也會擔心對自我坦承是不是錯誤的選擇。「剛開始當然會覺得不安心,不知道自己的選擇對不對。」為了放下一切,給自己一趟不設限的冒險,學姊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一個無親無故、完全陌生的地點,來進行這趟實現自我的旅程。「當初我有朋友在巴黎,可是那時候我就決定我要去一個我不認識任何人的地方,我要去一個我從來沒去過、沒有人要去的地方。」今日的學姊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正因為不設限以及完全的孤獨,才造就了後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最近,樊秀玲學姊接受了許多媒體訪問,其中包括知名談話性節目主持人陳文茜。學姊覺得自己之所以會受到社會的矚目,是因為她做了一個別人想都不會想的夢,並且築夢踏實。「這個社會上缺乏一種敢對夢想說:『yes!』的勇氣。我的高中同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關於我的報導,很不敢相信,『這是我認識的那個人嗎?』。其實,實踐一些沒有人敢做的夢,並不是那麼困難。」

社會眼中的台大人

關於大學時期,學姊印象最深的是台大的自由氣息。這份自由後來也影響了學姊。「比如說比較忍受不了工作職場的束縛,或者比較受不了長官或者上司給你的嘮叨,因為我們學校的老師其實是非常尊重學生的。」

也因此,愛好自由、習慣被當成個體來尊重的台大人,特別受不了別人片面的否定與批評。「可能遇到一點挫折,上司或者同事間的耳語,就會覺得壓力很大。在學校,大家都覺得你很優秀,也不會說一些比較難堪的話。但是在職場不一樣,每個人都有期待、有要求,如果你沒有達到,或是說你的特質是不符合的,那人家對你的要求就比較嚴苛一點。」

台大學歷既是一種資產、也是一種負擔。「因為你來的背景就是比較特別,所以別人會用放大鏡來看你。因此我覺得這個方面當然也是一種包袱,可是沒有辦法,這是一體兩面的,因為你今天選擇念這個學校,將來人家對你的期望會高一點,看你的時候也會更嚴苛一點。」

談到這個社會對台大學生的印象,樊秀玲學姊不諱言的說:「那很多人對台大學生或畢業生的一個評論就是眼高手低。為什麼呢?因為第一個,(台大人)自己每天都抬頭挺胸,覺得自己有一個位置,『我要這麼大的空間,那大家要給我這個空間』。」關於這種心態該如何調整,學姊提到了謙虛。「我覺得謙虛是很重要的,自信但是要謙虛。這樣的話你在工作上面會比較得心應手,而且比較順利,對人生比較有幫助。」樊秀玲學姊建議各位學弟妹們,盡量把自己縮小,觀察工作環境的組織文化,才能在不同場所中都能發揮所長。「你要怎麼樣去調適自己的心情?在職場裡,第一個你要把自己縮小,先把自己的位置跟每個人的空間縮小。到一個新的環境要先觀察,觀察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環境、工作文化,然後再決定你要怎麼樣表達或者發揮你自己。」

鼓勵學弟妹多吸收知識

一路走來的足跡都是今日的基石,學姊有感而發的說。當初懷抱著從事公職的理想進入台大政治,學生生活相對社會單純,也有更多的時間跟空閒,台大校園又給予充分的自由跟豐沛的資源,很遺憾自己沒有利用學生時期多吸收一些知識。「因為學生時代,老實說,你要負擔的人生的複雜性是最小的。你只有跟家人相處的問題、跟同學相處的問題、跟男女朋友相處的問題,還有就是學校課業的問題,除了這四件事情,沒有別的了。跟出社會之後的狀況比起來,學生時代相對簡單,在那樣的時間其實你常常會一天裡面你可以找到兩三個鐘頭沒什麼事做,我會想說,如果我可以再重來一次的話,我會利用這兩三個鐘頭,去吸收各種對於你整個人、對於世界的知識。」學姊感慨,因為等到年紀稍長,真的會感受到什麼叫做力不從心,書本打開就想睡覺「如果我要給大家一句話的話,我真的覺得應該要多讀書、不要讀課內的書,是讀知識的書,多攝取一些常識,多了解天文地理歷史,我覺得這很重要。」

身體力行體驗人生 學習生活

儘管飯店主廚聽起來相當風光,依然無法掩飾廚房工作大量勞力耗損的本質。對於從小坐在書桌前面,一路從北一女念到台大的樊秀玲學姊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我們都是坐在那邊念書的小孩子長大的,你要跟一些小夥子們、十幾個鐘頭在廚房裡面削皮啊、處理切菜啊,其實那個是很粗重的工作。」但對於這些體力勞動,樊秀玲學姊不但不抱怨,還頗享受其中樂趣。「我很喜歡消耗體力,我覺得消耗完體力,我就覺得很累但是很舒服。」更甚者,在看似單純、乏味的反覆勞動當中,學姊不但更篤定自己對烹調的熱愛、更視此為貼近食材的不二法門。「從這些體力的消耗裡,我學到很多我喜歡的東西,比如說怎麼樣去對待一個食材。一個番茄、茄子來到你面前的時候,你要怎麼樣去看待這個東西。你要怎麼樣把這個東西去變換成一個神奇的食材,或者是客人吃到的時候是有感動的。這是我那時候得到的最大的體會。」

對於學弟妹們感到人生徬徨,畢業後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樊秀玲學姊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記得很清楚自己曾經無所事事的那段時光,其實真的是很浪費生命。你的日子就是每天這樣滴滴答答的過去,可是你真的不知道你想要做什麼,然後你覺得很慌,因為你想要做點什麼事,可是你不知道什麼才是你想做、或者你可以做到的事情。」對於如何探索興趣,學姊給大家的建議是,走出書本之外,多給自己一些體驗人生的機會。學姊走出校門、進入職場,一路走來,才發現自己除了社會價值觀下所謂的「光明前途」之外,對於應該如何經營人生、如何生活卻一無所知。「書本打開、它是不會教你怎麼過人生的,真的。我發現我後來去法國之後才發現,我以前念的都是很無關緊要的東西,因為你知道我三十歲的時候,我那時候最大的沮喪跟挫折是:『為什麼沒有人教我好好的過日子?為什麼沒有人教我人生的大道理?』那時候是我最大的疑問。」為了將自己從沒有熱情的職業中解放出來,去探尋生命的方向,當時的學姊選擇了身體力行的冒險之旅,用身體去體驗獨居國外的孤獨與繁重廚房工作的勞動。「那時候我覺得我應該要放空、放下一切,物質的或者是有形的、無形的,然後去一個全新的世界。那時候我是很幸運的,我去一個全然陌生的、沒有未來的、一個很冒險的地方,可是從那邊我反而找出了自我。所以有時候你可以讓你的身體去經歷那種很大的,比如說體力的消耗。」

學姐建議大家廣泛的涉獵知識、身體力行體驗人生。「你必須要身體力行,用想的是沒有用的。就像我以前對做菜很有興趣,可是我都是用想的,在腦袋想想,看別人做。廚房是媽媽的天下,他不會讓你進廚房。他不會希望你花時間在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所以你就沒有這個機會。」學姊覺得她的人生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轉變,就是因為她選擇用身體去體驗那些夢想的雛形,最後才能夠勾勒出完整的輪廓。這個力行可以是環島、可以是社區服務,總之必須要親身體驗,讓身體直接的感受告訴你它是否樂在中。

讓自己心中小小的光芒發光發熱

筆者與樊秀玲學姊合影

樊秀玲學姐剛回台灣時並沒有馬上找工作,而是在台北的民生社區開了一間小巧精緻的私家廚房《法烹沙龍》。《法烹沙龍》一次最多只能容納8-12個客人,但是這間小小的餐廳卻大大的拓展了學姊的眼界。「我開了一家私房料理,然後就在家裡面接一些很特別的客人,然後有很多人慕名而來。什麼名流啊、明星啊、然後,反正各式各樣的人都曾經到過我家。然後那時候我就開始覺得,做菜這件事情讓我的眼界打開好大喔。」《法烹沙龍》的成功,讓學姊深深的感受到,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的是一件很值得的事。在別人的認同中,學姊對烹飪的那份熱愛漸漸在心中發光發熱,這份熱情不但讓別人肯定自己,更照耀自己的人生。「那時候我就開始覺得,其實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真的是很有報酬的,因為別人認同你。我覺得人就是有發光跟發熱的時候,特別容易吸引別人。如果你就是做一個不怎樣的人,我現在反正就是工作不怎麼樣OK、生活不怎麼樣就這樣過下去,我相信這個人生就是這樣平淡下去,而且會一直走下坡。」

「所以我覺得,如果可以的話,真的要發揮自己的那一點小小的光。」黯淡或發光,都是自己的選擇。但如果可以的話,真的要去挖掘自己內心的熱情,讓自己成為一個發光發熱的人。

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與樊秀玲學姊的談話也在此畫下句點。臨行前學姊又再次勉勵我,在追求知識之外,更要勉力生活。我相信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與選擇問心無愧,並且盡心投入,不論站在社會哪個角色上,都能實踐熱情與自我,就像此刻的樊秀玲學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