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教育最前線(一): 專訪系友陳俐甫教授、陳志瑋教授、唐欣偉教授

訪問 / 1991畢  張登及
政研二 葉蕙君

時間:101年8月20日

地點: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來賓小檔案:

陳俐甫: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1991政治系政論組畢業、1994政治所碩士,2004政治所博士)
陳志瑋:淡江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1992政治系公行組畢業、1994政治所碩士、2003政治所博士)

唐欣偉: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1995政治系國關組畢業、2000政治所碩士、2008美國克萊蒙大學博士)

問:三位老師畢業至今大約近二十年,請問同班同學後來的發展動態如何?學長們回顧認為,政治系的背景對於大家就業有何影響?

瑋:我們班才辦完畢業二十週年同學會,有人任職於公部門,不過比例並沒有特別高,大體平均分布於公、私部門。同班同學裡有一位法官、兩位律師、在企業界的人數也不少。除了台大提供的自由氛圍,政治系培養出的寬闊心胸與國際觀,也會對學生產生一輩子的長遠影響。例如我們班上的陳心問後來在拍攝紀錄片,對社會的觀察便更能有其洞見。還有任職於貝萊德投信(BlackRock)的馬瑜明,對客戶分析金融情勢時,搭配其對於全球政經的觀察,更能了解投資脈動。

唐:我們班雖然還沒辦同學會,不過大家多用臉書聯繫交流。從事教職、繼續在國關領域發展的人並不多,例如台北大學的羅至美教授,還有後來轉換至藝術研究的黃猷欽教授。活躍於社會活動的張鐵志也是我們同屆同學,還有開設樂陞遊戲公司的許金龍系友。其實政治系的學風自由,老師們都鼓勵同學多多修習外系的課程或是了解其它領域。學生的學習不但沒有受到太多限制,反而因為向外伸展觸角而激發出許多新思維。

陳:我們班滿多同學拿到博士學位,所以繼續從事教職的人不少。例如在日本教書的一橋大學任教的洪郁如教授、台科大成教所的朱如君教授、成功大學政治系李國維教授、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周韻采教授、中原大學通識中心陳宏銘教授、真理大學人文系劉鴻暉教授、殷寶寧教授等等。至於公職與智庫部分也很多,比如台北市議員林奕華、行政院六組歐陽晟、人事行政總處李花書、外交部新文司呂佩玲、國史館陸瑞玉、國政基金會唐開太、清大研發處林芬等等。也有人畢業後成為大廚師,或在金融與服務業發展,像是君品酒店樊秀玲、上海福特程春午、台灣DHL黃睿文、愛爾達體育主播趙豪城等。大家不一定都在傳統的政治領域工作,原因首先是台大的課程包羅萬象,菜單上的選擇非常多元;再者政治系學生十分自由,不強迫吞下固定的套餐;最後也因為我們畢業當時正逢社會開放、經濟蓬勃,就業機會很多,所以同學的出路也廣。

只是去年九月班上(國關組)同學,知名藝術評論與策展人陽明大學陳香君教授因病逝世,令人非常惋惜。(編者:陳香君系友,英國里茲大學藝術史博士,1969~2011)

問:政治系的求學經歷對各位學長自己的影響呢?

陳:第一,台大是由菁英構成的教育場所,本身就具有資訊取得與師生素質的優勢,如此環境對於養成思辨能力很有助益。第二,政治系學生相較之下具有較深的公共關懷,例如平常討論的話題可能都環繞著社會正義。關心公共事務,不從本位主義出發,才會更明白看出問題的核心,不為表面所蒙蔽。

瑋:對自己的影響可以分為垂直與水平兩種面向。前者是指與系上老師的聯繫,後者則是同儕間的交流。雖然已經畢業這麼久,每每與老師請益,還是能夠從老師身上汲取養分。而同儕後來的多元發展,更成為我現在教學上鼓勵學生的最好教材,讓學生了解念政治不一定得從事政治,人生有無限可能。

唐:開始教書之後我才意識到台大政治系與其他系的差別。我記得以前老師上課一進門就開始拋出問題,鼓勵學生思考、主動回答。這種啟發式的教學與其他學校的條理制式教學不同,並非指孰好孰壞,只是自己當了老師之後發現,應該視學生的需求與接受程度調整,在台大適用的方式在其他地方不一定適合。

問:在政治領域研究這麼多年,角色也從學生變成老師,學長們對各自課程領域有什麼觀察和想法?

瑋:我在學的時候公行領域盛行「新公共管理」思潮,但我認為台灣公行學界需要更有系統、更宏觀的思維,必須與其它學科對話,避免落入以美國為中心的思想。教導學生時最好應完整地介紹不同流派,而且雖然政治系分成三組,但我覺得最後仍是一家。

唐:我同意志瑋老師的看法。過去的國關學界由現實主義當道,也是以美國論述為主流。可是當時代前進,某些理論若太僵化,會逐漸走向死胡同,解釋力弱化之後便需要注入新思路。而且大國權力政治不太適用於台灣,因此國際關係理論教學應該更廣泛與多元,例如認識中、日、印度、歐洲等地之觀點,才比較符合需求。

陳:我覺得可以分成大學部跟研究所兩階段討論。大學部主要應提供多元選擇,進行深度教學的同時,也傳授最新的資訊。這是台大的使命,因為我們肩負了培養國家高級人才的責任。至於研究所,我們應找出自己的定位,而非做美國的跟班。台大政治應該有台灣自己的特色研究,面對亞洲或世界,才能以此為優勢。

問:學長們對有志往學術界發展的同學或系友有何建議?

唐:現在的競爭壓力確實很大,不過有志於此的學生不應設限,因為未來到大陸、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地工作都有可能。先以世界為舞台,機會才會多。

陳:要從事研究或教職,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即便暫時發展不順,也要持續養精蓄銳,才能在機會來時正好抓住。其實大學畢業的學生也不一定接著再往上念,例如考完公職考試再回學校進修,或是轉換跑道到其他領域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大學應該是學生學習判斷力的地方,而非職業訓練所。台大政治系的優勢就是她不是職訓所。

瑋:即使台灣現在的大環境情況不好,可是高等教育重要之處在於影響力深遠。許多社會問題看到最後會發現,其實教育才是問題解決之根本,而這正是從事教職之最終意義。特別是私立大學的學生,現在更是社會弱勢的一群,值得台大人去關心。我希望以此勉勵年輕系友和同學們。

問:三位老師正好都在私立學校教書,請問您們認為自己扮演什麼角色?

陳:真理大學算是老牌大學,風氣較為保守。不可否認的是,我一開始與其他同事的教學方法與理念的確有所衝突。幸好在政治系學習到的折衝、溝通技巧派上用場,讓我能夠幫助學校整合人才、推動學術發展。學生方面,台灣很特殊的是,分數後段的學生反而進入學費昂貴的私校,他們需要付出的成長成本比資質不錯的學生還高出許多,因此不論在生活上或學業上輔導學生,老師都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唐:私校生的確比較需要老師的幫助。我剛開始教書時,曾有學生一語道破,指出他們無法理解我的表達方式。台大的教育方式並不一定適合私校學生,必須以他們可以接受的語言教學,才能達到學習效果。與學生能夠相互溝通是幫助學生之先決條件。

瑋:台大學生在畢業就業方面通常能夠自己找到出路,而私校生比較需要老師輔導。因此在增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方面,老師的角色很關鍵。我認為尤其要給學生信心,讓他們更具備馬上投入職場的條件。

問:最後請問學長對於系友會未來的發展有何建議?或是該提供哪些服務?

陳:我覺得目前系友會的能見度稍低,建議未來的活動應該不只是「同學會」或「聯誼」的性質。比如每年可以辦理有社會公益意義的核心活動。不僅聯絡系友情誼,也能以政治系友會的名義為社會做出貢獻。外界包括學生家長,往往誤以為政治系專門培養「政治人物」,實際上當然不是,似乎我們替別的系所背了黑鍋。如果系友會有較多公益曝光,有助於調整這種印象。

瑋:系友會有基金會,如果進一步有專職人員有系統地發展會務,或能更強化系友的歸屬感。至於系友服務,比如可以協助歷屆系友提供同學會場地與聯繫老師等,像是協助一定規模的系友同學會,回到社科院校園來辦,大家在曾經上過課的地方重聚,會比在餐館聚餐更有意義。

葉:聽完三位老師的分享,共同點都是讚賞台大提供了學術自由的環境供師生發展,而政治系強調的多元觀點更強化這項外部優勢。如同老師說的,教育是讓人不為表象所蒙蔽,也是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且老師的言談之中莫不散發著對社會的憂心以及對學生的關心。身為政治系學生,特別之處便是多了一份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若對未來感到迷惘,不妨想想台大人的社會責任、政治系的使命,或許會更確定自己的定位與方向,即使在其它道路上也能大放異彩,莫忘初衷。

關於系友會未來的發展,我自己也有小小建議。未來系友會若能與系辦和系學會聯合,安排系友返校分享在各行各業的發展,更能有助於學弟妹們思考將來的職涯發展。此外,若要加強系友與學弟妹的連結,亦可以協助安排至系友任職的公、司機關參訪,甚至提供實習機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