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黃心怡教授

紀錄/政研三 劉育麟
圖/黃心怡

一、請老師分享大學時代的經歷。老師的研究興趣從何時開始萌芽與開展?有哪些因素促使老師出國念書、走向學術之路?


我大學就讀元智大學資管系,開啟對科技政策的興趣,這個背景也奠立我目前做量化研究的重要基礎。那時也曾經參加系學會、系排和網球社等,不是非常用功讀書,反倒是大四的實習經驗對我很重要。

大學時代去統一資訊擔任一年實習程式設計師,工作包含協助建立資訊、會計等系統。這個經驗讓我學到很多,例如資料分析的能力,但是也讓我了解自己對於做程式設計師其實沒有太大興趣,反而是對科技與社會的結合,以及資訊工具對社會與組織有什麼幫助的議題比較有興趣。因此後來碩士班選擇資訊社會研究所,探討資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公共政策是門有影響力的學科

我在國內念完碩士後決定出國念博士班,我選擇了公共政策學科,並且從碩士班開始念起書,一方面留學本來就是我從小的夢想,另一方面也可體驗國外生活,並且念一個有影響力的學科,探討社會上重要的議題,比如公共政策如何被評估與分析、如何解決問題,但是那時其實還沒決定以後究竟要去業界,或是踏進學界。

後來開啟我學術興趣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可以寫文章說服別人,而其他人的回饋、挑戰,反倒會激起自己的鬥志,使自己更投入,更想以有力的論點與證據說服別人。第二個原因是我本身喜歡思考新問題,也喜歡投入相關研究,因此逐漸覺得可以專心走學術這條路。


二、請老師分享在國外留學的經驗,包括留學生活的甘苦談等。老師對於要出國念書或有志於學術的同學有甚麼建議?

我曾被一位老師批評「太驕傲」,這也是很多年輕學生的問題。現在許多學生不敢問問題,也不敢坦承自己的弱點與不足,因此往往與老師缺乏互動交流和討論,也就學不到新東西。那時老師的一席話,讓我體悟到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問,不要假定我們知道所有事情。所以後來我變得敢於提問,也因此影響我做研究的態度。

至於國外生活,我倒是滿習慣的,幾個月後就適應了。一開始當然會有些挑戰,例如第一年國外教授說「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有沒有其他同學幫她解釋一下她到底在說什麼」,讓我很是挫折。但是國外生活讓我變得更堅強,美國基本上是表現導向(performance-based),要積極讓老師和其他人知道你的表現、看得到你,並且爭取應有的權利。我給要出國念書同學的建議是:不要擔心自己不夠好,積極表現自己,並且要建立好人脈網絡(net-working)。


三、請老師簡介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台灣政治學界目前似乎比較缺乏這方面的研究,老師對自己的研究有何期許或抱負?另外,老師對於未來的教學規劃為何?

我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科學與技術政策、創新與區域經濟理論、以及組織創新理論。我認為台灣的科學與科技政策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科技並非外生於社會,科技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有許多交集,也相互影響,因此科技政策對於台灣而言相當重要。我想要運用專業的知識、更多的實證研究,去解釋與解決當前台灣的本土問題,例如:國家科學政策與技術發展的關係、技術人才輸出、產業供需等問題。我未來會開設科技與創新政策的研究所課程。


四、現在政治學的研究,量化方法漸成為趨勢,尤其是美國主流政治學期刊,大多以量化文章為主,老師對於同學在研究或寫作上有什麼建議呢?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就如同武俠小說裡不同的武功,學會越多種武功,就可以針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對症下藥。因此,要在武林生存,多一種武功,就多一種優勢,對於做研究總是會有幫助,而且現在流行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混合並用,兩者可相互兼顧最好。


五、老師對於政治系的學生有甚麼期許或鼓勵的話嗎?

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盡力而為!因為做喜歡的事情,永遠都不會不開心。另外,我認為出國的經驗對人生的體驗和成長很有幫助,因為異質性有利創新。在國外居住與短期旅遊有很大的不同,在國外長期生活可以更深入了解與學習不同文化的內涵。異國經驗可以讓人有不一樣的思考與衝擊,促使我們把各種元素重新組合,產生新火花、新元素,這也是創新的重要來源。大學生應多方嘗試不一樣的事情,不能長期待在同一個圈圈、同一個習慣經驗,不要害怕離開舒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