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陸生訪談─官 晴

文 / 政研三 林亞緒
圖 / 政研三 官晴    

凡談及「海峽尋新」兩岸學生香港論壇創辦者官晴,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她。官晴,來自北京的女孩,在香港大學公共行政系就讀大學期間曾來到臺大政治系,赴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各一學期交換生,目前為政研所國際關係組三年級學生。徐州路校區遷址夏日,官晴接受本刊專訪,慧黠眼神透露出她精采閱歷所焙燻出的領袖氣質,細膩口吻娓娓道來這五年多來走訪「陸港台美」的人生故事。

一、身為北京人,當時為什麼想千里迢迢去南方的香港大學(後簡稱港大)念書?

我高考(中國大陸高中聯考)前後兩屆,內地社會上出現吹捧港大的風潮,許多學生開始考慮內地以外的高校(以往認為就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最佳)。

我自己本身沒有從小夢想念北大清華,只是覺得自己想到西方大學取得最後學歷,加上港大有接軌西方的號召力,所以當時我就被「誘惑」過去,特別想去感受不同的學習環境。有趣地是,到香港念書之前我們有「內地委託培訓」一年制度,大一先在清華大學修課,之後才赴港大,然後我大三下申請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交換、大四上又短暫在臺大政治學系待一學期,所以大學時期我不只是待在香港,什麼都沾上了!

二、港大畢業後,什麼因緣際會讓你想來臺灣念研究所?

我大四上來臺大政治系交換一學期,對台灣印象非常好,當時一直想再找機會來台灣待一兩年卻苦無渠道。回香港後,起初對於畢業後沒什麼明確打算,適逢大陸開放第一屆陸生來臺攻讀學位,就在這機緣巧合下申請讀研。

三、在臺大交換或念研究所課程的學習風氣與你在港大有什麼不同?

我比較適應政研所的課程,因為相對自由開放也沒有分數壓力。大學部那種老師高高站在講台,循著考試計分、考完試後有些老師還會表揚成績,喚起我對高中念書恐怖辛苦的感覺。反觀,港大採用等地制也沒有排名,學生之間沒有計較分數的壓力,大學若把分數看得重會給學生造成學業上壓力,所以我當時來臺大交換有點恐懼。上大學後我特別想脫離這樣的體制,即便我高考考得不錯等於是既得利益者,但相當反感那樣的體制。

四、臺大政治系(所)哪些老師及課程讓你印象深刻?

我有很多特別喜歡的教授與課程,實在無法一一列舉。來到政研所對我人生啟發非常大。首先,教授言傳身教和關懷學生的方式,類似中國傳統「師道」讓我心生敬仰,無形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讓我在未來人生發展目標上也想變成那樣的人。另外一個啟發是政研所帶我真正進入學科、對政治學有概念。雖然我在港大念的是「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但因學制關係我修得課程比較雜,清華那年修了財經管理類的課程、參加社團呀,第二年在港大上通識或基礎學科(心理學、傳媒、社會學),大三大四一共有兩學期出外交換,政治學核心課程訓練不多且零散且,側重的更多公共行政領域。來臺大念研究所後我發現有好多課程是以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這才發現政治學對我而言很有吸引力,所以我現在論文投入比較政治與政治制度,接近政治學核心部分。以前我從不覺得政治學能在我個人生涯規劃上繼續發展的領域,但來到臺大這寶地真的很令人感動,無論老師治學態度、教學熱忱,以及甘願做你人生導師般關懷你,這些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碰到過的。

五、你在臺灣有參加哪些學生或課外活動?

交換時期我在臺時間短,沒有參加臺大社團。不過我自己曾投入一個名為「海峽尋新」的論壇活動。當時我大三下去美國柏克萊大學時參加了「Strait Talk」的學生論壇(該活動每年在布朗大學、柏克萊大學各舉行一次分論壇),覺得相當感動,幾乎可說是life changing experience。後來,我覺得若是能在離兩岸較近的地方舉辦,邀集兩岸三地學生用相通的華語溝通討論會更好,所以我就創辦了「海峽尋新香港論壇」。基本上,2010年暑假決定籌辦該社團後,大四上旋即來臺灣交換,那時正值秋年幕後團隊甫成立,預計四月要辦出一個七天論壇,所以我在臺灣有2/3時間用通訊網路與香港團隊處理活動事宜,碩一時我也協助臺灣學生團隊舉辦「海峽尋新台北論壇」。另外,在臺灣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能做,例如上一屆五都選舉我自己跑去參加造勢晚會感受選前氣氛、2012年總統大選時我也參加接待外國觀選團的工作人員。在課外活動方面,我沒有花很多時間投入陸生會,因為我對於基於原初群體組成的社團不太敏感,我更喜歡選擇自己認同事情所匯聚的群體,尋找自己認同的東西。舉例來說,我從一年半開始慢慢投入「悟絕妙天禪」佛法門禪修,我每週至少去一次,也是我對臺灣強烈歸屬感的來源。

六、綜合談談目前為止你對臺大政治系或整個臺灣的印象?

我對徐州路校區感情很深,在這裡生活前後算來也快四年,每次來都有種被家包圍的感覺,捨不得搬到總區。我內心有部分是臺灣人,對臺灣有強烈認同感,幾乎算我的「第二故鄉」(笑稱自己「新臺灣人」)!大陸人一般對臺灣都有原初的好奇,除了跟政治、從小教育觀念有關,實際上這是大陸人生活中逃不掉的議題,即便對政治再冷感的人,從民族主義這點上總會對西藏、新疆、台灣有些認知或好奇。我自己本身從小就很想認識臺灣,加上念了政治學、參加兩岸論壇、在港大修了一些兩岸關係課程,自然形成我對臺灣的關懷,現在又繼續往前推進。坦白說,我很想為臺灣做點事情,因為一方面是我對這片土地有情感、另一方面在學習兩岸關係過程中,我發現在國際政治現實下,歷史悲劇不是台灣單方面能改變的,更多是大陸方面要有作為。因此,本來我想以兩岸關係作為碩士論文及博士研究主題,但慢慢地我覺得真正為兩岸想出路應該要把目光放在我自己的國家,探討中國大陸內部政治演變、中華群體或未來中國發展(無論這概念是什麼),這就是後來專注於比較政治(半總統制研究)而不做兩岸關係的深層因素。我想這是所有人都關心、攸關台灣人命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