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多元文化的母系-外籍生專訪 金孝中(碩士生)

訪問整理/王顥源(政論二)

到臺大就讀研究所之前對臺灣的印象或想象為何?

感受其實有點複雜,因為來臺灣讀書之前我已有十多年的工作經歷。在上高中時候,因為我是從高中開始學中文,當時老師都是從臺灣來的。但自從1992年韓國與中國建交,在中文課程上中國大陸的老師開始取代臺灣老師。而那個時候,一開始不太懂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覺得中國大陸是很龐大的國家,所以韓國與它交往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但之後上大學,開始了解到歷史、政治相關的事情,就覺得對臺灣有種不好意思的感覺。其實1992年開始韓國就積極與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例如:俄羅斯、中國等,那當時所有的民眾也就順應潮流,也不太考慮到臺灣人的感情。而在某次因緣際會下看到一張照片,是中國大陸與韓國建交前一天,在韓國首爾的駐韓大使館前中華民國的國旗慢慢的降下來,而那時看到這張照片就有個說不出來的特別感覺。

為什麼你會選擇到臺灣就讀碩士班學位,可以請你分享當初挑選國家、學校的過程和考量的因素嗎?

來臺大讀書之前並沒有來過臺灣,所以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且也沒有住在海外長時間的經驗。一開始是因為兩年前,公司給我一個到海外國家讀研究所的機會,因為我的公司是專門與中國大陸做貿易的。在當時,要學習中華政治文化的知識就要到中國大陸、臺灣或港澳地區。而會選擇臺灣的原因,除了在高中、大學時所感覺到的那些感受,還有國家社會體系的問題,如果想學習中華文化、政治需要學習許多政治資訊,但去中國大陸的話,有些資訊無法透過上網獲得到,又或某些議題在中國大陸過度敏感是無法觸碰的。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其實在中國大陸、臺灣或香港等大概錄取了2、3間學校,但在那時有個在臺灣的韓國好友知道了這件事,告訴我如果我選擇到臺灣讀書的話他可以幫忙。因為我不像一些年輕人,我需要帶著家人,所以除了要考慮家人外,也必須照顧家人的生活。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必須花蠻多在家人身上,讀書的時間會很不足。而那位在臺灣的韓國好友說他可以幫我們的忙,他們已經在臺灣很久了,不管什麼方面都能他們都可以幫上忙,讓我能放心的在臺灣讀書。

在臺灣或在臺大印象最深刻或最有感觸的事情為何?

我覺得臺灣人蠻有意識的在維護臺灣社會的秩序,不管我去什麼地方,人都非常重視那個地區的秩序、規矩。像我帶我的孩子去公園,所有的家長都提醒他們的孩子要遵守規矩。所以,我覺得臺灣對於秩序的維護,也使臺灣在不管什麼領域都能比較穩定。而臺灣比較不需要藉著法律的強制性,人民都有遵守規矩的意志,像是如臺灣在這次肺炎的疫情中,防疫的成果十分的成功。

你曾修習了哪些令你印象最深的課程?你對於老師授課方式和同學在課堂互動有哪些看法?是否和自己國家很不一樣?

我有修習了導師石之瑜老師的文明政治,以及張登及老師的中共黨史導論專題。石之瑜老師算是蠻前輩的老師,他的學識成就方面是個「大咖」,他的知識涵養很高。從學生角度來看讓人感覺有點難接近,但石之瑜老師非常包容學生的各種意見,特別是外籍生大部分都有中文表達上的問題,所以我想要傳達我的意見,會比臺灣學生需要更多時間溝通,但石老師都十分包容每一位學生。而在本堂課程上每個學生都很積極的討論,相互激發很多想法。張老師的教學方法則比較不一樣,張老師他非常擅長傳達他的知識。他不太嚴肅,他可以make a joke,上課起來比較輕鬆、詼諧一點,能讓學生放鬆起來,並且會一直鼓勵學生。我剛結束碩一的時候,開始煩惱要選擇什麼主題來寫論文。因為我有兩年時間的限制,碩一的時候又因為要上一些系上必修課、寫期末報告,所以還沒時間準備寫論文。但張老師十分鼓勵我,他在我碩士班時間安排上給我很大的幫助。沒有他的幫忙的話,今天的我不敢想像。石老師及張老師皆會從我的角度去理解我帶著家人來臺學習的生活,他們的鼓勵讓我比較放鬆。因為我不是單身,所以與其他學生交流的機會比較少,我沒參加學校社團。下課後,我要去學校接我的孩子,所以我沒辦法消除我所有的壓力,但有了老師的支持,我可以面對、克服這些問題。

就你和臺灣同學相處,你覺得自己國家學生與臺灣學生學習風氣有沒有差別?

臺大蠻重視討論,從我的經驗來說,學校之中同學間的討論是非常重要的。亞洲國家其實不太重視討論,國高中大多課程比較是老師在臺上講,而學生在臺下聽克、抄筆記。在這樣教育環境下,學生上大學後開始需要討論,很多學生沒有辦法適應這種環境,不知道怎樣進行討論。但在我所上的課中,臺灣學生蠻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過程當中有每個人的意見,但過程中如果有人的意見屬於有少數派,或是議題較為敏感,大家還是能夠積極的討論。但在韓國,若自己意見較為少數,我想很多學生會比較不敢開口,這樣就導致討論結果就會只有同一個方向,會比較缺乏各式不同意見的激盪。我想我們都處在一個亞洲,受儒家的影響一樣,但這些氣氛的確不同,原因到底在哪裡呢?其實不止有在討論方面,從韓國的中年輩的阿姨髮型也可以看出端倪,那些阿姨們的髮型通通都一樣,都是短髮、頭髮燙的捲捲的。但是在臺灣,那些婆婆阿姨們頭髮有長有短、各具特色,這個看起來雞毛蒜皮的事,在我看起來是讓人非常驚訝的。從以上就可以看出臺灣蠻尊重個人的風格、特色、意見、嗜好,比韓國更重視每個人的多樣性。韓國就不太寬容,若你不太一樣,就會覺得你較不合群。而臺灣學生在學習方面也比韓國學生,比較會包容各式各樣的意見,他們懂得尊重其他人的意見。

是否曾經歷臺灣選舉,是否曾觀察臺灣的政治環境,對競選生態、造勢活動感興趣嗎?

我發現臺灣許多參選人的平均年齡蠻年輕的,有很多年輕人都有參與制度方面的改革。雖然韓國在法律上參選資格也是25歲以上的韓國國民,就可以參與國會議員選舉,但其實那些年輕人很難被選上,因為韓國長輩的政治文化讓年輕人比較沒有機會選上。例如說:在韓國每個黨派表面上都說我們準備聽從年輕人的意見,我們需要青年人才,我們要招募青年來我們的黨,但是其實只是一種話術。在政黨不分區名單上青年人仍都排在比較後面的位置,那些青年實際選上的機率仍比較低。而在選區方面,青年也會被分配到競爭較為激烈的選區或者是勝算不大的選區。不管什麼黨都只是利用年輕人,真心招募年輕人、需要年輕意見都只是話術而已。但在臺灣相對而言能選上議員的青年較韓國多,氣氛、環境都更鼓勵年輕人從事政治領域相關工作。而造勢活動從我的角度來看,臺灣總統候選人都蠻重視造勢活動,動員許多粉絲、造勢場所也都人山人海。但在我的回憶當中,我國中的時候,韓國之前的造勢活動也是如此,但現在韓國更重視線上。在我觀察,在實體的這種造勢活動當中,不同陣營之間會有更多交流的機會。而如果是線上的話,各政黨在網路上發布的宣傳,譬如在Youtube上,大數據皆會推薦給你與自身立場相近的影片,所以這些線上造勢的話,各陣營間更難有互相溝通的機會。

從臺大畢業後,對未來的規劃是什麼?想留在臺灣工作還是回國呢?他們認為現在在政治系的學習對他們的幫助是什麼?

我在韓國是公司人力資源開發部的,是公司派遣來臺灣就讀研究所,我的計劃是回韓國公司上班。我希望我在這裡學到的東西、經歷過的經驗,能讓我調動到可以利用這些知識的部門,但實際還是要看公司的安排。我的公司基本上是貿易公司,搞貿易、金融的人蠻多,但在做國際貿易的過程之中,控制不了的那些因素是政治方面,相較於其他成本是可以預期的,而政治方面所造成的影響則無法輕易預測。我們公司主要貿易的是石油化學相關的商品,地緣政治十分的敏感,對我而言,政治系的課程給我的幫助就是增進我地緣政治相關的知識,並拓展國際政治的視野。

而如果要我給那些之後學習政治系的後輩一些意見的話,我會推薦如果有機會的話要積極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一般而言,寫報告、論文大多時間都是要一個人自己坐在椅子上獨自寫,但我推薦他們與其他同學交流。因為碩班的時間很短,如果你只顧著自己的事情,你會失去很多與同學交流的機會。這樣的交流在學習方面蠻有幫助的,能讓心情穩定下來,並能從交流中獲得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

而如果是外籍生的話,碩士畢業要寫的東西很多,如果他中文能力不夠好的話,要直接寫論文的話是不太容易,初稿需要做很多的修改。一開始必須要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先寫,然後完成之後再開始翻譯,所以作為一個外籍生在時間上會比較趕。像今天這麼好的天氣,很多時間都必須要在圖書館裡面讀書,中午出去吃飯的時候,看到很多學生享受他們的校園生活,真是太慘了(笑)。我的期待是結束研究後,我想要好好享受、放鬆。而兩年前,大概是7月份來臺灣的,離臺大開學大概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我第一個去的地方是墾丁。因為之後我開始讀書的話,就比較沒有機會去各個地方看看。如果能圓滿完成論文的話,我希望能找個時間好好的環島,看是要「順時鐘」還是「逆時鐘」環島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