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許介鱗教授仙逝追思(50年班)

楊鈞池(79 年班;碩81年班;博89年班)

1996年6月,許介鱗老師與選課同學一起聚餐。前排左3是許介鱗老師,後排左5是楊鈞池,後排左2是高國鼎,後排左4是蔡中民,後排左6是李庚禧,後排右5是童涵浦。前排右3是洪聖斐,前排右2是蘇世岳,前排右1是陳銘顯。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許介鱗教授日前仙逝,祈福老師安息。

許老師生於1935年,1961年自臺大政治學系畢業,1969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後,回到臺大政治學系任教,歷任臺大法學院院長、社會科學院院長、臺灣大學日本綜合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成立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以及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

許教授留給學術界與後輩學子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對學術研究工作的熱情、執著與毅力。無論是在臺大徐州路校區的研究室,或是離開教職後在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的研究室,老師終日無休,積年累月在研究室進行他的學術研究,撰寫相關學術論文。老師豐碩的學術著作,包括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卷《戰後臺灣史記》,以及《日本現代史》、《英國史綱》、《日本政治論》、《近代日本論》等,老師勤於筆耕,著作等身,留下豐盛的研究成果。更令人佩服的是,老師親自使用電腦打字,儘管速度緩慢,每一個字都是老師多所推敲的精闢結晶。

老師對於學術研究,強調「事實」或事件之間的脈絡演進,針對這些事件演變過程的鋪陳與評析,呈現老師對於這些事件的定論與評價,進而展現老師宏觀的思維思緒以及鮮明的史觀哲學。老師謙虛地說,「許介鱗的方法論不稀奇,就是年表學而已」,然而,老師蒐集資料的功力,讓人望塵莫及。

老師的研究室,擁有大量的書籍,幾乎每本書都有老師閱讀後留下的圈點、畫線以及老師的眉批心得,這些評語內容就是老師撰寫文章的原始版本。老師還收藏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例如長年累月的剪報資料,豐富的報章雜誌,重要的政府文告、歷史文獻、官方統計資料以及研究報告、部分人士的日記或書信往來,甚至歷史人物的筆墨信物等。許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往往就是老師拿出壓箱之寶,學生們嘖嘖稱奇。

老師非常重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名著,無論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史學、哲學等經典著作,老師皆有涉獵,並要求我們這些拜師求學的學生們好好閱讀。老師經常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可以看得更遠;閱讀這些經典作品可以厚植研究功力,培養寬廣的思維視野,甚至結合以史為鏡,反思歷史,警示現在與未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許老師是筆者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也是長期鼓勵與支持筆者從事日本研究的學術長輩,他親自撰寫推薦信讓我前往東京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他邀請我一起前往日本琉球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我每次拜訪老師的研究室,老師經常拿出最新出爐的研究成果,親筆留言贈書給我;老師還會千叮嚀萬叮嚀,告誡筆者「日本研究」是多麼重要的!老師的日本友人每年寄來最新出版的政治經濟專書,老師常常打電話給我,提醒我有空時來借閱。現在想起點點滴滴,只能說聲,「老師,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