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解讀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座談會

圖、文/ 節錄自政大國關中心

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並由總書記習近平作政治報告。此次會議決定中共未來五年整體國家發展的目標任務與大政方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展形成新的走向,連帶影響兩岸、東亞、美中關係等發展。本系與政大國關中心共同舉辦「解讀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座談會,邀請系上與政大的專家學者分析可能變化,以進行全面性的學術剖析。

開幕式中,臺大社科院院長蘇宏達則提到,國際情勢不可預測、變化多端,中共二十大後的對臺政策的轉變,將如何影響在美中戰略架構下的兩岸關係,自然也成為此次政治報告的解讀重點。本系係有、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致詞表示,希望能透過本次座談會找出此次二十大政治報告所傳達的意涵,進而探討與臺灣切身相關的兩岸政策。

本次座談會共分兩場次,分別就「內政」與「對外關係」角度進行剖析,其中,第一場次由寇健文學長擔任主持人,邀請與談人包括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孟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鍾延麟,以內政為主軸,並聚焦政治意識型態、經濟、社會等議題。

宋國誠首先以「新、大、強、鬥」四字總結報告全文,並指出此次中共二十大與中國發展、中美戰略、兩岸關係以及總體格局息息相關,對此,臺灣應跳脫統獨、兩岸甚至是亞太,融入印太與世界格局,認知到「臺灣是世界的臺灣」,並在戰略上進行有效轉型。

劉孟俊則聚焦此次政治報告的產經層面,點出中共二十大後所面臨的經濟挑戰,包括「龐大的金融債務風險」導致投資環境不穩定;「推動經濟成長作為不明確」將加劇改革開放、共同富裕的左右矛盾;「人口紅利減少、結構老化」使社福支出壓力增長;「政府介入更多民營企業」將導致創新受限,並降低外資投資意願。

王信賢以二十大政治報告內容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中戰略架構」兩大主軸展開剖析,指出此次報告結構上的改變,為近幾屆調整幅度較大。其中報告全文不斷強調需有強而有力領導,即意指共產黨、習近平。而通篇雖未提及美國,但此份在美中戰略架構下形成的報告,卻處處在國安、反對外部干涉等層面,顯示著美中關係的無所不在。

鍾延麟提到,在此份報告當中「兩個確立」雖未實際訴諸文字,但其意涵卻呼之欲出,因此認為二十大主軸仍在確立習近平核心地位,可預期未來對意識形態的經營將持續加深,並進行一系列意識形態建設,藉以不顯痕跡的提升習近平的領導地位。

第二場次以「對外關係」為主軸,探討外交、兩岸、軍事等層面,並由本系系主任張登及擔任主持人。邀請與談人包括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唐欣偉、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世民、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岳,以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瓊萩。

首先,張登及認為,本次二十大會議對臺灣、世界皆為重中之重,臺灣各界應加強關注,並提出幾項觀察重點,在內文詞頻方面,「鬥爭」一詞總量並未大幅增長,反而「改革」、「開放」等辭彙卻是顯著減半,綜合口頭與報告全文,則可得出「鄧典範淡出、習典範上場」的結論。

唐欣偉由外交層面進行分析,認為外交項目在歷次政治報告中皆位於末端,顯見外交工作定位並非中共施政優先項目,而是以外交作為工具,其目標則在於營造良好外部條件以利發展,進而穩定政局,顯見自十九大以來,外交、發展與穩定政局相輔相成的關係仍未改變。

黃瓊萩表示,中共在對外關係上,二十大政治報告仍延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關鍵字,並進一步實體化,包括宣導實踐真正的多邊主義、一帶一路的持續推動、中國形象的建立,並強調「和平共處五原則」。而此次政治報告更藉「建構新型國際關係」、「中國方案」與「四個反對」,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加以詮釋。

張五岳指出,此次政治報告中兩岸關係為變動最少的部分,篇幅更是有史以來最少,僅有不到六百字,其基本方針仍維持「堅持和平統一、推動一國兩制」論調,並以「促統、反獨、促融」三管齊下。但從習近平的權力基礎、歷史使命、行事風格等加以檢視,卻是近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談話,值得臺灣各界高度關注。

陳世民指出,二十大政治報告中,習近平提到將如期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並加快建成一流軍隊,對其統治正當性是一大說服。對此,陳世民研判,建軍目標應僅具有初始作戰能力,在理性決策下,中共仍尚無自信與把握在外力涉入下犯臺。而在未來五年,中共在經濟、社會將遇到相當大的挑戰,會否藉對外強硬作為轉移焦點,也值得關注。

本次「解讀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座談會,共吸引近兩百位師生、民眾、媒體和外國駐臺單位人士到場參與,顯現臺灣學界與社會對中共二十大的高度關注


本文轉載自: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