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新進教師專訪 ——— 郭昱瑩教授

整理採訪/呂紹谷(政研二)

圖/郭銘傑副教授

郭昱瑩老師畢業於本系學士班,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取得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碩士與博士學位。郭教授已從事學術工作多年,有豐富經歷,並在本學年回到母系任教。本刊專訪郭教授,從老師的學習歷程、學術工作經驗,以及最後,老師與我們流露對母系的情感與惜福。內容精彩,值得與同學們、系友們分享。

1.想請問郭老師在求學的經歷,是否有特殊的因素激發老師對於學術研究的熱忱?

其實在念大學的時候,我不是很確定自己想做什麼。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其實本來對政治有一點排斥,可是在念了公行之後,覺得還蠻喜歡的,又覺得繼續深造好像可以接受,然後對大學老師的這種教學生活還蠻嚮往的,所以我就想說也許可以往這個方向試試看。

1.1 想請問對老師來說,公共行政領域吸引老師的地方在哪裡?

對公行領域,我那時候的認知,其實本質上它還是一個管理的面向,只是說也許不是在私部門的管理,而是側重於政府部門和非營利組織的管理。那時候我對管理與公共政策還蠻有興趣的,讓我就覺得其實在公行的領域中所學的東西,是可以找出樂趣,進而願意繼續投入其中。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在大二的時候開始輔修經濟系,對於總經、個經的分析我其實還蠻喜歡的,特別把那些用在公共政策上的觀察也好,或者是把那些理論用來解釋我們在公共政策看到的現象,我覺得這樣的途徑與應用,還蠻有趣的。

1.2 想請老師分享一下在紐約奧本尼分校的經驗。

其實那時候申請國外碩士班的時候,我同時也考上了台大政研,印象中大三的暑假準備了托福、GRE等考試,然後在大四上進行申請,大四下我拿到六個學校的入學許可。那時候其實掙扎到底要在國內還是國外念,當時問了一些老師們,他們認為如果想要念到PhD,還是建議直接去國外念。但前提是那時候考量財力上面,家裡還可以支持,加上個人想要繼續念博士班,所以那時候聽了老師們的建議,我就去國外念。

我就讀的碩班,是兩年的課程規劃,第二年要做一年的實習。其實那時候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說可以有實務的經驗;可是擔心的是,我們是要自己去找實習機會,然後再回學校登記實習課程學分,學校雖設有一個單位協助,可是實則是要自己去聯絡並面試。後來有找到在州政府的實習,蠻幸運的。我那時候實習的部門是Energy Office,應該算能源局或處,我做的工作是幫忙統計紐約州大的集合住宅,每一周他們能源的使用量。不過比較有趣的兩個經驗是,紐約州政府有四棟大樓,然後四棟大樓是長得一樣的對稱式建築,我的辦公室好像是在二十二、還是二十三樓,窗戶看到的視野是很好的,在這邊工作,其實是很享受的;另外一個就是,實習一年中的最後幾個月,我的同事都在面試,可能是不同的部門或者甚至飛到別的州去面試,因為新上任的州長把這個單位給裁撤掉了。

2.郭老師的研究興趣很廣,想請問老師的研究興趣是如何發展,從哪個階段就開始關注這些議題?是否有甚麼特殊的機緣?

我這樣來談。因為回來教書之後,其實這個領域的研究主題或多或少,寫文章、或者參與研討會都會觸及到。有些主題其實不一定會發展成研究領域,可是公行的相關主題,我都會好奇或了解他的新發展。而我自己的博士論文,其實做的是紐約州的預算,而且特別是歲入預測,也就是紐約州每一年的歲入會有多少。不過我的途徑不是經濟計量預測,而是人為判斷的預測,任何的計量模型跑出來,還是會經過人為的判斷來做調整,我比較看的是這一塊。那這除了跟原來輔系經濟系所學相關之外,其實我在念PhD的核心專長還是在公共政策,像是很多的預算上的調整,其實會去觀察整個紐約州的景氣是如何、股市是如何,因應這些實際發生的狀況、觀察重要的變數,作為他們調整公共政策(像是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的依據。這個部分其實還是不脫離原來我想處理的政府預算跟公共政策。

3.是否可分享一個郭老師透過研究成果實際影響到政府政策的經驗?

我覺得是當時回國沒多久的時候,參加二代健保的研究案,研究團隊非常的龐大。其實原來一代健保大概都是公衛與醫界決定健保資源的分配,可是二代健保包括六、七十位的成員,有公衛領域的學者、有公行的學者、也有社會系的學者,不僅與醫界或公衛學界,我們同時也跟病友團體合作。

我那時候負責的題目是想研擬不只有一個健保局的可能性。我們這樣的健保機構可能像國外有A、B、C三家,可能在比較年輕時會選A;中壯年時可能選B,到老年的時候會選C。雖然我們的這個提議後來沒有被接受,可是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卻是我們讓它形成的。在那個過程,我們跟那時候的費協會或是監理會有很多互動,後來也促成轉型成健保會,這裡面也把醫界跟病友團體都納進來。所以如果你說讓我覺得哪一個跟政府政策比較實際相關,我倒是覺得在二代健保上。而且我們也因為這個過程,在不同領域間的對話,我覺得開起了一些互動以及審議的橋樑。

4.郭老師有擔任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的特殊經歷,是否可請老師分享一下這段經歷?期間有沒有甚麼事件激發老師的研究主題?

民國九十八年這個時間點剛好中選會的組織法通過,所以我是九十八年第一屆的時候被提名,當時有一半的委員是一任兩年、有些是四年,我是兩年任期。而接下來第二任開始,大家都是四年。任期交錯目的就是希望後續的傳承會比較順利。那時候剛好是組織法通過、任期確定、委員人數確定、然後主委、副主委的職權確定之後的第一屆。可是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被提名去做這一件事情,因為我對選舉老實說真的不熟,所以說在這個時期有沒有激發相關的研究主題,其實是沒有的。可是我倒是學習了很多。像是要去立法院接受同意權行使前的攻防戰就蠻有趣的,立法委員會對你提出各種意見,什麼問題都有可能,幕僚會給我們很多題庫,那是一個還蠻有趣的經驗。另外一個有趣的是,那時候辦總統、副總統的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第一次在攝影棚內跟這些人直接面對面,可以直接看到當時的總統候選人,那種感覺蠻新鮮的。

5.最後,請問郭老師對於有志從事研究工作、以及攻讀博士班的同學們有哪些建議與勉勵?

我自己的一個感受是,在讀博士班的過程,我們都會想要拿到博士學位、這個甜美的結果。可是我個人一直覺得,其實讀博士班那個過程是更難得的,中間需要有很大的決心跟毅力。尤其除了博士論文,我們還有資格考的過程,還有發表兩篇publishable 文章的要求,課修完了,沒有人會提醒或激勵你說什麼時候要把計畫書寫完,我覺得那個決心跟毅力是要蠻強大的,必須一直提醒自己。我覺得那個過程真的是要耐得住寂寞,而且自動自發的動機要很強。不過我也要講,其實我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指導教授,我們的互動就是只要我把寫好的東西給他,他最多不會超過兩個禮拜,就回信給我如何修改,所以那個節奏就會走得很快,我後來博士班大概三年的時間完成,跟指導教授的指導方式關聯性很大。而且我印象很深刻,我第一次去訪談,到州政府去訪談預算局的一個資深經濟顧問,我指導教授還跟我一起去訪談,他說他不會講話,可是他在那邊就是讓我覺得很心安,他說就是希望有這個效果,所以我覺得那時候還蠻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非常慶幸自己遇到一個好老師啊!

其實在這個時間點上,我會鼓勵同學繼續念博士班。因為目前就我所知,其實在公行領域也好、或是整個台灣同學有博士班規劃的,我覺得總人數是減少的。當然,可能還要再去查精確的數字,不過從周遭認識的人來看,像是每一屆幫學生寫推薦信、或是我聽到目前還有在國外念的,人數是減少的。也許你說台灣少子化、高教的工作環境不一定那麼好、或有足夠的職缺。但以這幾年在聘請新教師的時候,人數也相對減少,我還是會希望有更多的候選人進來,當然也不是只能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跨領域時代,念博士班是累積個人資本,行行都有機會。所以我會覺得某個程度其實還是鼓勵,因為除了我剛剛講的,那個過程會很考驗自己;我相信在國內念有在國內念的好處,像是人際網絡的優勢。可是我覺得在國外的訓練也很值得,去體驗生活、去了解不同的風土民情、認識不同的人,我覺得這回想起來是人生蠻難得的經驗。

6.郭老師回母系任教的一段話

其實我一直覺得回到系上來教書是一個奇蹟,我說真的。所以我很珍惜可以回到系上來服務,有很強的認同感,很希望可以有更多與學弟妹互動的機會,不敢說可以貢獻或回饋多少,可是我會很認真、很用心的,把我覺得可以做好的事情處理到最好。我覺得回到系上,會有一份感情驅使自己更加的投入。當然在這一段教書的經驗,其實我覺得自己還算認真面對自己的工作,正因為又回到自己原來畢業的系上,常常看到以前教過我的老師,非常珍惜可以和他們互動;另外系上又有很多學長姊、學弟妹。因此,學術社群網絡再加上師生同門這個情感的因素,個人期許若有我可以回饋之處,一定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