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臺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術論文研討與觀摩會』
陳昭宏/碩二
2024年臺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術論文研討與觀摩會」於3月16日在社會科學院梁國樹會議廳舉辦,旨在促進政府與公共事務學科的發展,開創政治科學研究的前沿。在本次研討會中,畢業於公共事務研究所、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的學長姐們向與會者們分享自己的論文,提供有志從事政府與公共事務研究的莘莘學子們一個學習前人研究的機會,也拓展了學弟妹們在這塊領域上的視野。
今年的「政府與公共事務學術論文研討與觀摩會」一共分為三個場次,分別以「永續行動與政經策略」、「人力規劃與財務治理」、「公私協力與防疫政策」為主題,除了邀請10位學長姐們發表外,也請來了多位學界、業界的專業人士擔任評論人,講評學長姐們的報告。2023年的「政府與公共事務學術論文研討會」關注的是國防外交、國會職能、公共政策與衛生管理。政府與公共事務研究與人們的政治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著重實用性的學科,無論主題為何,學長姐們的研究無一不在試圖透過學術研究解決公共事務領域中的許多關鍵問題,促進公共事務領域的發展,為這塊領域貢獻一份心力。
研討會一開始首先由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首先上台致詞。黃教授表示,自己雖然比較少參與EMPA的活動,但看到本次研討會的議程以及同學們的努力,他也感到非常欣慰。黃教授提到,過去台大校園內發生了一些風風雨雨,從他的觀點來看,就是因為過去在職專班對學術專業程度的要求與一般生有所差異,才造成學術上沒有做到位而導致的一些問題。也因此,這次研討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藉此提升專班的學術水準,長遠來看對專班而言會有良善、健康的影響。黃教授勉勵道,作為系主任,他未來也會全力支持專班的學術發展。
第一場次:永續行動與政經策略
會議的首場發表由陳志維學長為我們帶來《民進黨派系發展的政經分析》一文。陳志維是EMPA第19屆的學長,在撰寫這篇論文時,他曾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內服務,有機會接觸到黨內的許多「派系大老」,也因而能從更不一樣的角度切入,分析民進黨內的派系發展。陳志維的研究主要有三個研究目的:分析民進黨內派系的特色與消長脈絡、了解在朝或在野對派系競合的影響,以及了解派系與民進黨的互動。陳志維的研究指出,民進黨的派系更像是一種文化,可以說是先有了派系,才有民進黨。無論派系怎麼消長,「新潮流」永遠都是黨內很有話語權的一個派系,黨內派系的競合在實務上並不會受到在朝或在野的影響,不同的派系因兩年一次的大選而隨時都會保持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最後,陳志維指出,民進黨的招牌大於特定候選人的招牌,這讓脫黨參選的候選人很難勝選,勝選後也很難回到黨內。中正大學政治系的李佩珊教授評論道,陳志維的紙本論文有非常多的實證案例,但在論文撰寫完成到今日研討會間,他的研究問題反而呈現的更加的清楚,是一個相當好的範例。李佩珊也勉勵道,陳志維的論文應該可以跟非正式政治相關的理論連結、深化,期望後續有更多的研究者針對這個領域繼續進行研究。
第二場發表由公事所第8屆的許薰文學姊帶來《台灣與歐洲電子通訊廠商履行ESG社會層面行動之差異性分析》一文。許薰文提到,當她在讀碩士班時,「ESG」是全球各企業關注的議題,學者研究也發現投資人的焦點大多放在有注重永續發展的企業上。許薰文的研究共有兩個研究問題:台灣跟歐洲的社會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上是否會有所差異?這些差異又呈現出了哪些特性?許薰文分析了台灣與歐洲多家電子通訊企業,摘要了這些企業發表的永續報告書,發現台灣與歐洲的電子通訊企業無論在教育、員工福利等社會責任實踐上皆有所不同,也建議台灣電子通訊企業可以更加考慮外籍移工的福利政策、舉辦性別平權教育講座等。由於群祥工業副發言人洪健庭不克出席會議,他的評論委由EMPA執行長、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孫煒代為宣讀。
洪健庭評論道,他非常認可許薰文使用GRI指標進行評估,鼓勵許薰文將這篇文章以英文改寫,投稿到歐美相關的期刊中。他首先指出,ESG必須對公司的本業有所幫助,否則可能會淪為品牌公關上的形式,也對許薰文研究中不同個案間的可比性提出了一些疑問。最後,除了公司的永續報告書外,他也建議許薰文可以關注公司的各種對外活動,方能讓研究更加全面,也提到跨年度的比較可能會讓研究結果更加可信。孫煒也指出,當今的ESG好像是一股暫時的熱潮,相關基金以ESG改名後就吸引了大量投資人進行投資,可能反而讓ESG淪為了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的一種工具。
接續發表的是EMPA第20屆的學長陳昀隆,他所帶來的題目是《政論名嘴經營社群媒體策略探究》。陳昀隆指出,自己曾擔任過政論節目的製作人,隨著傳統電視節目收視率下降,電視台也被迫向網路轉型,尋求吸引民眾關注的關鍵。也因此,陳昀隆希望藉由這份研究分析政論名嘴轉戰社群媒體真正的動機、名嘴經營社群媒體的策略、名嘴與社群媒體閱聽眾的互動,最終了解社群媒體的討論空間是否也是公共領域的另一種展現。台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劉嘉薇評論道,陳昀隆的研究兼具理論跟實務,特別是對實務的貢獻非常大,這也是在職專班的優勢之一。劉嘉薇指出,研究中許多名嘴訪談的一手資料非常難得,文中使用的場域理論等理論也都非常適切,期望後續的研究者能從這篇文章出發,繼續討論相關的議題。
第一場次最後一位發表的是EMPA第20屆的學姊楊琇雲,學姊為我們帶來的是《影響事業結合管制的因素:以行政審查期間為例》一文。楊琇雲指出,她在公平交易委員會任職已逾30年,這份研究也因此與自己在職場上的工作經驗有關。她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壟斷並不能讓社會的利益最大化,但事業結合在現代社會中也是企業競爭必不可少的手段,結合可以促進效益,但過度結合也會傷害整體經濟利益,政府管制的目的因而就是為了要保障公平競爭。楊琇雲整理、比較了美國、歐盟、台灣有關事業結合的行政審查程序,透過量化的方式進行分析,發現審查天數對事業結合確實有很大的影響,事業多角化經營、疫情等影響則會讓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審查期間縮短。
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謝智源評論道,楊琇雲的研究問題確實是很重要的議題,公平交易委員會為了遏止企業規模過大對社會造成影響,勢必要對企業結合作出一些限制。然而,公平會審查案件的統計數字與研究中的樣本數有些差異,謝智源也建議本研究可以再特別說明樣本的挑選過程,順帶說明一下並未被納入研究中討論的小規模結合案,方能讓研究更加聚焦。謝智源指出,事業結合從申請到立案通過的時間最長可能超過半年,公平交易委員會巧妙的透過行政程序來延長審查期間,對社會的影響巨大,如果要延伸這篇研究的話,更有趣的問題是要如何排除這些行政干擾來去估計結合的天數,也可以探討如何才能讓審查過程更公開透明。
第二場次:人力規劃與財務治理
在經過問答環節與午餐時間後,下午的研討會隨即進入了第二場次的發表。第二場的主持人為台大政治學系趙永茂名譽教授,趙永茂說道,在研討會中,同學們除了能藉由老師的講評學習之外,也能觀摩、學習到學長姐們的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也感謝與會的同學、老師們共襄盛舉。
第二場次的首場發表由公事所第4屆的學姊梁媛婷為我們帶來《特別預算不再特別?編列中央政府特別預算之法定事由分析》一文。梁媛婷指出,這篇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要了解特別預算制度以及它的發展,並以法定事由做分類,探討特別預算若排除了《預算法》中的某些限制條文,將會帶來什麼影響。梁媛婷發現,特別預算存在法定事由選定不夠嚴謹、「不定期或數年一次的重大政策」認定過於寬鬆、訂定特別預算的方式容易混淆特別預算與總預算的計算、造成無效率的預算資源分配等,建議政府可以落實財政資訊的揭露。台大政治學系教授郭昱瑩評論道,梁媛婷的研究非常精彩,研究非常細膩的處理了70幾年來所有特別預算的案例,縱使使用的不是一手資料,也是相當有價值的研究。郭昱瑩延伸討論了特別預算治標與治本的改善方法、特別預算與預備金的關係,也討論到了特別預算制度的路徑依賴問題,指出若加入了訪談等一手資料,可能會讓研究更加有說服力。
接下來的發表由EMPA第20屆的學姊沈祐筠為我們帶來《公務人員正向心理資本之學習介入課程成效分析》一文。沈祐筠表示,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看,若員工在職場上的幸福感提升,他的工作績效也會比較好,沈祐筠因而想把這項研究發現延伸至公務人員身上,探討正向心理資本對公務人員工作績效的影響。因此,她的研究希望能針對公務人員設計一門正向心理資本學習介入課程,分析課程的成效,提供給未來有關單位做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建議。沈祐筠發現,學習介入課程在提升正向心理資本上並沒有顯著的效果,可能是因為公務人員的員工特質讓課程的成效不彰。此外,沈祐筠也發現,學習介入課程的時數可能還是不太足夠,且若人員的正向心理資本本來就比較高,學習介入課程對他的影響也就越顯著,大多學員對學習介入課程的評價也都比較高。
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呂育誠評論道,他非常佩服沈祐筠的研究使用實驗法進行,而沈祐筠的研究結論也是很重大的發現。呂育誠說道,外界對公務人員好像一直有著錯誤的期待,所以沈祐筠的研究才非常重要。呂育誠表示,這篇研究的實驗對象是地方的公務人員,再加上對實驗過程的分析,二者皆是導出不顯著結果的重要要件。考量到不同公務人員的特質都不同,未來的研究也許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切入進行分析。呂育誠說道,正是因為公務人員的性質有別,不同的公務人員受學習介入課程的影響程度可能也都不同,且分析過程中似乎也沒有明確區分課程的教材與課程本身帶來的成效是否有別。最後,未來的研究也可以從學習介入課程的成效是否有普遍性一點切入,繼續在這個主題上發揚。
本場次的最後一篇發表,由EMPA第20屆的學姊林惠茹帶來《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補償制度目標及制度研究》一文。林惠茹表示,自己在勞保局服務了十幾年,常常在工作中看到許多勞工的生命故事,也因此想對職災保險的新制度進行深入的研究。透過這篇研究,林惠茹想了解近幾年來出現的「新型態勞工」是否能被納入職災保險中,也想知道現有制度能不能保障新型態勞工的權益,尋求一種讓所有勞動者都納入職災保障中的方法。林惠茹發現,職災保險新制度雖然已經納入了很多納保對象,但當勞雇關係界線模糊時,勞動者可能還是會無法納保,高薪低保與有無加入工會也可能會影響到納保的可能性。林惠茹建議,政府可以以平台為投保單位、撇除勞工薪資的影響,也可允許未加入工會的勞工單獨納保,改善職災保障制度的各項問題。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評論道,同學們可以先思考一下市場上是否有所謂的「新型態勞工」。成之約表示,如果從現在新興的外送平台來看,平台上的勞工大致也可用簡單的二分法分為雇傭關係與非雇傭關係兩種,林惠茹的研究真正想了解的應該是職災保險能不能適用到非雇傭關係的勞工身上。成之約說道,我國的職保法、災保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就是職業災害相關的保障,更重要的應該是要如何讓這些規定也能一體適用到非雇傭關係的勞工上,讓這些勞工發生災害時,也能享有保險的給付。從林惠茹的研究來看,現行加入勞保的人數與就業人數有相當大的差距,要如何讓更多人加入勞保、職災保險中,才是更主要的問題。林惠茹的研究中建議可以讓平台業者加入保險,但成之約認為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先釐清平台到底是不是這些勞工的雇主,而這也是現行勞保、職災保險上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第三場次:公私協力與防疫政策
隨著第二場次的問答與茶敘結束,研討會便進入了第三個場次。第三場次的主持人是元智大學社會學院的院長劉宜君,主持人在簡單介紹三位發表人的主題與各位評論人後,發表便正式開始。
首位發表的是公共事務研究所第7屆的學姊程莉茜,發表的題目是《從知識連結理論看文化健康站計畫負責人影響力》。程莉茜表示,衛福部在2016年推動了「長照2.0」政策,在各個社區設置「長照C據點」,提供長輩們活動的空間。文化健康站就是在原鄉地區的類似據點,2016時配合衛福部的政策而納入衛福部旗下,2022年已有476站,但短時間內量能成長了這麼多,核心的問題是否有被解決,是這篇研究最主要要解決的問題。程莉茜發現,文化健康站與在地社群的關係非常重要,計畫負責人若能與在地有知識連結,同時具有專業知識與歸屬感,那麼文化健康站的樣貌就會長得非常不一樣。另外,計畫負責人常有權責不符的問題,程莉茜建議政府應該要重新制定負責人的定位,查核系統也要納入各利害關係人的意見。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黃盈豪評論道,他很高興看到年輕的學術工作者願意投入原鄉的議題,程莉茜的研究也有很多珍貴的田野資料,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黃盈豪講到,東華大學承接了原民會的委託,雖然人力有限,但卻被寄予了相當高的期待,這也是他們遇到的挑戰之一。黃盈華說道,程莉茜的論文有幾個很大的貢獻。首先,在討論原鄉議題時,從歷史創傷跟部落集體性的角度切入非常重要,程莉茜的研究打從一開始就是從這個角度切入,相當難得。再來,程莉茜的研究採用了知識連結這個新理論,從根本上審視了文化健康站與政府間的關係。這兩者都是這篇研究很重要的貢獻之一,對文化健康站整體都有很大的幫助。
接下來發表的是EMPA第21屆的學姊王敏菁,她所帶來的研究是《航空機組員防疫政策之跨國比較》。王敏菁提到,2021年諾富特飯店機組員的群聚事件導致疫情爆發,使得機組員的防疫政策受到公眾關注,而我國機組員的防疫政策相較於紐西蘭、日本等國相比而言也更加嚴格,引發了本文的研究動機。王敏菁研究指出,我國機組員的外站管理方式有長達2年半都沒有調整過,相較外國而言更加嚴格,而我國機組員的防疫政策雖相當成功,但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犧牲了機組員的個人自由,不曉得我國對機組員防疫的關注與必要性是否有其他用意。王敏菁建議道,政府在建立相關政策時需要進行跨部會溝通,確保政策既符合公共衛生的目的,也能保障機組員的權益。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張四明肯定道,這篇研究的主題、對象與研究問題的建構都做得相當的好,不只選擇的主題相當明確、有特色,研究對象的選定也很不錯,建構了相當明確的問題意識。另外,相較於大部分專班同學雖具有實務經驗,但對文獻的梳理能力不太好,這篇研究的文獻回顧也做得很不錯。張四明建議,王敏菁可以回到執行理論的適用性上,重新檢視這個理論是否能套用到這個主題上,整合一下各個理論。而在結論上,王敏菁似乎拋棄了一些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發現,如並未詳述三個國家間防疫政策的比較,相對來說可惜了一點,若能將研究成果再轉化一下,這篇研究就能投稿至期刊論文中了。
最後一位發表的是EMPA第20屆的學長潘韋翰,他所帶來的研究是《公私協力抗疫之研究—以台北市慈濟醫院承接新北市集中檢疫所為例》。潘韋翰說道,醫療量能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亮起紅燈,新北市緊急要成立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醫院要如何在短時間內整合醫療、警察、消防等量能進行公私合作,引發了本文的研究動機。也因此,本研究因而想了解加強型集中檢疫所的脈絡,也想了解檢疫所的各利害關係人有著怎麼樣的互動模式,這些互動模式對檢疫又有什麼樣的影響。潘韋翰研究指出,透過協力評估架構,研究者可以了解公私協力的過程,也能引導受訪者分享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此外,因政府需要民間資源投入,公私權力與互動關係在疫情影響時較為對等。第三,縱使大多數集中檢疫所是透過共識決的方式來領導,但因為集中檢疫所屬於醫療機構,需要經常接觸生死交關的畫面,同仁們也會希望領導者有身先士卒、親力親為的特質。最後,制度的滾動式修正有賴於集中檢疫所各成員的共識,衛生局在疫情期間簡化官僚繁文縟節的程序,也讓政策的修改更能貼近臨床需求。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曾冠球表示,潘韋翰的研究選擇的是跨公私部門的個案,這個個案是以醫院為中心,廣泛來說雖然都是公私協力,但與一般跨部門協力的案例相比仍會有一些特殊性。另外,這篇研究屬於「危機型」的個案研究,能讓讀者了解公私協力案例在醫療領域、衛生領域與其他領域上有甚麼不一樣。曾冠球說道,這篇研究選用了Ancell與Gash的公私協力架構,是碩博士論文經常會引用到的架構,但除此之外仍有許多不同的架構可以使用,未來的研究可能可以選擇從其他架構切入,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曾冠球肯定到,潘韋翰的研究在抽樣、分析上都相當不錯,「說故事」做得相當好,是這篇研究做得很不錯的地方。
結語
「政府與公共事務學術論文研討與觀摩會」讓我們看到了公事所、EMPA學長姐們精采的研究結果,也提供了台下同學們一個良好的學習、觀摩機會,對仍在構思或正要開始進行研究的學生們無疑不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機會。在研討會過程中,我們看到學長姐們都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無論是研究主題的特殊、問題意識的明確、研究架構的選定,每一篇論文都是學長姐們花費了時間與心力撰寫出來的精彩研究。即便最終的研究中可能有些小問題,但整體而言仍瑕不掩瑜,每一篇文章都是具有龐大學術潛力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