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新進教師專訪-唐欣偉副教授

訪談人:黃棟冠(政研三)

1. 請老師分享一下大學時期的經歷。老師的研究興趣在什麼時候開始萌芽,開始想往學術發展?

我在大學時的興趣集中在國際關係領域,但也輔修法律學系,曾在同一時期修吳庚教授「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以及林子儀教授的「中華民國憲法」這兩門課。或許部分是由於大陸法系與海洋法系的差異,這兩位大法官的課程內容與風格迥然不同。令我印象深刻。 自己在高中時讀到《印度史》、《東南亞史》、《世界強權的興衰》等書,對古今中外的歷史很感興趣。曾想進入歷史學系就讀。不過那時本系主任蔡政文教授蒞臨我們高中進行演講,引起了我對政治學系的注意。再加上家裡有人希望自己選讀法律相關科系,最後落在折衷的選項—臺大法學院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一直到在臺大政研所取得碩士學位後,自己才確定想往學術界發展,從事教學研究工作。

2. 請老師分享一下留學的經歷。台灣的學術環境和美國的學術環境有什麼差別?

我個性比較散漫,很晚才決定要出國留學,也沒有進行有效率且充分的準備。還好美國加州的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仍願意提供部分獎助。不過獎助金必須每年重新申請。我在第一年結束後,忘記申請下一年度的獎助金,差點因此造成巨大的財務損失。所幸助教接受我補提申請書,否則可能因缺錢而念不下去。

部分也是由於經濟因素,自己趕在四年半就完成博士論文,是班上第二個順利畢業的。比我早一學期畢業的同樣是臺灣來的學生。

在美國念書時,課業與經濟壓力都很大。在臺灣則可以停留在成本較低、較熟悉的環境,不過也會因而比較缺乏壓力和異地文化的刺激。至於美臺兩地的教職人員似乎都非常忙碌。這點倒是很類似。

3. 目前老師正在發展什麼研究領域?為什麼老師對這個研究領域有相當的興趣呢?

目前我正在嘗試將歷史素材納入國際關係學的領域。這有部分是源自於自己中學以來的興趣,有部分是呼應系內外先進學者的號召。其實國際關係學的淵源之一就是外交史,只是在行為主義盛行時才與傳統史學漸行漸遠。我覺得歷史與國關這兩個領域可以互相借鑒,以期同步在微觀面與宏觀面提升研究水平。

4. 目前國際關係的主流研究趨勢為何?對於有志於國際關係研究的同學們有什麼建議?

若以美國威廉與瑪莉學院團隊最新的調查研究結果為依據,國關學門內仍以研究全球或國際安全的學者最多,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人數次之;大多數學者採用定性研究法,其中又以比較案例研究與單一個案研究最常見。

在認識論的立場上,將近半數學者屬實證主義陣營,後實證主義與非實證主義者較少。建構主義、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則是被最多學者採行的典範。 有志於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同學可以隨心所欲的涉獵各個次領域、各種研究方法、各種認識論立場與不同典範,然後將心力投注在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