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海外工作的日子:跨領域海外工作生活經驗分享暨新鮮人履歷門診
講者:李彥璋(公行組93級)
紀錄:梁豐綺(政研二)
2022年4月20日,母系邀請到群瑞國際資深品質工程師李彥璋學長,於「生涯職雙涯週)」活動期間,蒞臨社科院分享其外派工作的心路歷程,並以擔任10力銀行履歷健診顧問的經驗,傳授了履歷撰寫與面試準備的相關技巧。在演講的第一部分,李彥璋學長對於這些經歷的娓娓道來,不僅有助我們想像「所學」與「職場所需」演講之間可能存在的落差,亦提示了社科人文學生的優勢。第二部分的履歷與面試技巧教學,則針對實際求職的環節,具體提供了相用的指引,值得反覆玩味。
外派工作的起心動念
演講一開始,李彥璋學長回顧了當初決定未來出路的過程。李彥璋學長為母系公行組93級系友,學士班畢業後曾任職台北市議員法案助理,後來輾轉回母系碩士班就讀。在此期間,鑑於政治系畢業的學生一般多往公務體系發展,碩士班上13位同學更有10位成為公務員,李彥璋學長亦思索過進入公部門的可能性。不過,在發現自己對於公務體系缺乏興趣後,他轉而思考應投入私部門的何種產業。由於當時的論文主題與再生能源產業相關,這個方向也曾是他的選項之一。
但在因緣際會下,他應徵了寶成集團MA(儲備幹部)類別的職缺,並且獲得了錄取。李彥璋學長坦言,寶成集團在當時的名氣並不高,當初自己對於鞋業的瞭解也不足,可以說是「懵懵懂懂地通過」,甚至在入職後才發現這份職位不是留在台灣。然而,因為一直以來都未曾在台北以外的地方生活,他對於這項海外工作的計畫,仍是感到躍躍欲試。結果,李彥璋學長被分配至adidas在中國的事業部,開始踏上帶有愛恨情仇、酸甜苦辣的外派路程。
初出茅廬天下無敵,在學三年寸步難行
在分享海外工作生活的體驗之前,李彥璋學長扼要介紹了鞋業。他強調,除了電子業,台灣的傳產鞋業亦不容小覷。事實上,蟬聯2019至2022年台灣首富的張聰淵,其所創辦的宏福實業,恰是全球第二大的鞋業代工廠。至於全球最大的製鞋廠,則正是李彥璋學長曾服務的寶成集團。此外,每一年全球鞋廠約產出235億雙鞋,當中87%產能座落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印度、越南及印尼。可以說,這些簡介也補足了講者的職位需要外派中國的背景。
李彥璋學長說明,他的職稱為品管,工作內容包括專案執行、客訴處理、內部團隊管理、外部團隊溝通等。當初之所以會擔任此職位,其實也是因為他與政治系的不解之緣——被指定跟著同樣是「政治系畢業」的前輩學習,而這位前輩做的正是品管。然而,實際的工作環境卻超乎他想像地艱辛。李彥璋學長表示,當時他在職場,不僅需要跟遠比自己有經驗,「看過的鞋子比你穿過的還多」的同事共事,在面對客戶時更是無時不感到泰山壓頂。「一旦客戶的回饋中出現了負面詞彙,接下來一個禮拜都無法高枕無憂」,他心有餘悸地說。
在2013年前往中國負責品管業務期間,由於李彥璋學長對於工作流程、以及應對客戶的方式仍相當生疏,針對他的客訴可說是接二連三,同時主管也認為他的績效差強人意,因此總是對他特別地嚴苛。儘管一些場合還是能相對放鬆,例如出差接洽客戶、跟其他鞋廠一起開會做簡報、與當地人交流,不過整體外派中國的經驗,對他而言仍是異常高壓的。這些經歷讓李彥璋學長深刻地體會到,剛畢業進入社會後,其實尚有許多需要從零開始學習的技能。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答案
2019 年,李彥璋學長從中國調往緬甸,帶領的團隊人數由60人增長至200人。當時的他開始歸納自己先前的問題,並設法採取行動加以改善。舉例而言,針對客戶關於他不善溝通的批評,李彥璋學長便嘗試在正式會議之餘,以非正式的形式與客戶互動。這可能是利用跟客戶閒話家常的契機,順水推舟地說明自己對客戶所反映的疑慮已進行了何種程度的改進,甚至進一步地邀請客戶再次蒞臨指教,藉此彰顯他對於回應客人訴求的重視。
在管理員工方面,李彥璋學長亦經由在中國時的主管對他的標準,開始將自己形塑成「鞋業界的米蘭達」(出自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透過「嚴以律己」達致「嚴以律人」。例如,即使上班時間是在七點半,他會習慣在七點整便抵達辦公室開始工作,據他所說,這可以使員工對自己產生類似敬畏的態度,從而更願意遵循他下達的指示。李彥璋學長以上述經歷指出,正是因為「學校所學」與「職場所需」之間存在差距,積極摸索問題癥結,持續精進自身能力,對社會新鮮人格外重要,而主動徵詢前輩的意見對此或有所助益。
作為總結,李彥璋學長說明了面對外派工作應有的心理準備。首先,必須認知這類工作通常是相當高壓的,其不僅工時長、業務繁複,因為客戶幾乎都是大廠商,他們的要求不會太低,從而主管的標準也可能會很嚴格,資深同事可能幫不上忙,因此需要儘速學會獨當一面。其次,外派可能是一張單程車票,必須能接受長時間地遠離家鄉親友,而且在外也難以從零開始建立新的交友圈,這樣的情形在疫情的邊境管制下又更形嚴峻。最後,海外工作還需適應異國的慣習,學習跨文化管理。總之,「切勿將外派想像成working holiday」。
人文社科學生的優勢
儘管一般認為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專業能找到薪資待遇較好的職位,但李彥璋學長強調,經過人文社科訓練的學生,在職場上也具備了獨特的優勢。他指出,LinkedIn(2019)的調查顯示,最受雇主歡迎的三大「軟技能」分別是創造力、說服力及協作能力。而社會組畢業的人,據他的觀察,通常較擅於語言表達、人際互動、溝通協調,並且更能透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批判能力,發想出人意表的點子。
由於政治學著重於分析個人之間、個人與團體之間、團體之間的各種利害關係,李彥璋學長說明,政治系出身的人可能更有能力推估對方的意圖與動機,進而謀劃相對妥適的回應方式。例如,他一位從事永續發展事業的朋友,便需要瞭解當地的相關法規、以及各NGO的特性,而政治系的訓練在此就能派上用場。換言之,雖然從學校到職場在專業技能上會有需要彌補的落差,這兩個階段的關係仍非完全斷裂的,在私部門的職場上還是可以從政治系的學習中汲取靈感。
履歷與自傳撰寫教學
進入演講的第二部分,李彥璋學長分享了履歷撰寫與面試準備的相關技巧。首先,他從其批閱過的大約600份履歷中的常見寫法,提煉出了以下履歷撰寫的「四不四要」原則:避免流水帳式的論述、論及過早的經歷、只描述工作內容、以及使用寬泛的形容詞;盡量採用條列式的論述、提出數據佐證、透過具體案例說明、以及善用標題、粗體及底線。實際上,人資部門或主管一般僅會花費30秒至1分鐘的時間觀看一份履歷,故李彥璋學長指出,履歷作為求職者對公司的自我介紹,求職者在其中需要清楚說明應徵的動機,具備何種學經歷能符合職務需求,並針對個人能力的優劣勢進行分析。
具體而言,李彥璋學長講解,履歷的架構應包含基本資料、工作經歷以及職務說明,另可附上專業/語言能力證照、作品集、主管推薦信。他建議,若是應徵台灣本地的公司,履歷應附上可以彰顯專業形象、畫質清晰、拍攝時間在近期的照片。在基本資料的部分,可提及預計可上班時間。在工作經歷的部分,應著墨於工作業績,避免與職務說明混淆。在職務說明的部分,應切合應徵職務所需,盡可能凸顯自己的亮點。在專業證照的部分,語言證照屬必備,且須與正文敘述相符,至於與職務不相關、或基本文書能力者可省略。在作品集的部分,正文處可先摘錄,視情形另提供附件或網站連結,在作品中亦可標註重點。此外,履歷的語言應與職務說明書一致,但可同時提供英文版本,以凸顯語言能力。
履歷之外,公司可能也會要求繳交自傳。李彥璋學長說明,自傳撰寫與履歷一致,其架構應包含四至五個段落,分別講述應徵者的簡要介紹、相關的能力和成就(1至3段)、進入公司後兩三年的工作規劃、求職動機或能勝任此職務的理由。進一步地,在內容描述上,李彥璋學長建議,應把握STAR原則,即說明當時的背景情境或任務為何(solution)、為何出現此情境或任務(task)、採取了何種行動(action taken)、以及最後的結果為何(result)。若結果不理想,則需要補充後來進行了何種改善。
面試技巧教學
若順利從眾多履歷中脫穎而出,接下來便是面試的環節。針對自我介紹,李彥璋學長建議中英文皆需準備,同樣把握STAR原則,並將回答時長度控制在1至2分鐘。他說明,面試問題的來源通常會來自應徵者的履歷內容、職務說明、專業知識、以及對公司文化的接納程度。至於必考題則包括自我介紹、優劣勢評估及工作期許。此外,主管的發問可能是檢視應徵者對於公司的熟悉程度,或者專業知識是否充分;部分問題或沒有標準答案,僅意在測試臨場反應,李彥璋學長說明,回答這類問題可以誇大成果,但應避免憑空杜撰自己參與過的事項。
當面試官詢問應徵者是否有問題時,可以朝工作培訓、計薪方式、工作環境的方向提問;若是應徵外派工作,還可對外派國家、宿舍、當地生活發問。最後,李彥璋學長提醒,履歷不會有一個通用的版本,必須根據各職務內容微調修改。另外,履歷與面試就是一場自我推銷的過程,因此應保持自信但不自大的態度,在盡可能凸顯自己亮點的同時,也表現出對於工作團隊與公司的重視。
本場次精彩演講錄影請參見:https://fb.watch/eIEOVaV7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