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不踏入政治,用媒體改變它—專訪系友何宛芳

訪談記錄 / 洪愷伶(政研三)

「每一個工作都不斷地在累積不同東西,在未來的某個階段,你會發現這些東西在無形之中有莫大的幫助。」 宛芳學姐臉上透著自信、閃耀的光芒,彷彿訴說著這一路走來,不論再辛苦、徬徨,只要確定心中最想去的位置、瞄準好方向,所有累積會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成為你最大的助力、最好的行囊,伴著你面對人生的挑戰。

從台大政治系政論組畢業後,宛芳學姐因緣際會去了美國唸電訊傳播,回國後曾在報社、電視台、雜誌擔任過記者,後來因興趣所在踏入數位時代雜誌。現在的她,則是為了一個深感興趣的未來─電子書(Readmoo)產業,和一群夥伴持續共同努力中。

嘗試不同事情 讓努力、人脈發酵

政治系出身的宛芳學姐,研究所在美國唸電訊傳播,主修資訊科技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在面對人生不同的選項,學姐從不排斥,總是抱持著願意試試看的態度。雖然當年對於父親建議一笑置之,但學姐也提到父親建議陰錯陽差指引了她的人生:「父親是媒體人,當時他建議我可以朝網路方向發展,他認為媒體將會因網路有很大的改變,去國外學習一些新觀念是非常好的。我現在回過頭來看,很慶幸的是,我當下都沒有說不,它並不是一個很差的決定呀!而且,老實說我並不確定自己喜歡什麼,這是台灣學生很大的問題。後來,我才發現,給自己一個機會經歷另外的生活圈、挖掘自己的需要與喜歡非常重要,往後找到符合需求的工作,才得以相得益彰。」

回憶起大學時期,學姐亦秉持著多嘗試的態度,用自己的方式獲得許多打工經驗,例如咖啡店、出版社等。她說:「在打工時期,我是真的去做,不是只有觀察。當時的經驗,或許只是打理一些雜務,但更重要的是,與一些業界的人建立連結。連結一旦有了,多年以後,如果你能建立自己的能力,這些就成了你的人脈。很多人疑惑我為什麼認識這麼多人?其實,就是不斷嘗試做不同的事情,這些努力中無形建立起的人脈就會發酵。」

不踏入政治 用媒體改變它

學姐談到系上許多學長姐目前都在媒體圈工作,談起媒體,學姐眼光中總有股熱情,她說道:「我對媒體有些想法,我唸政治系是因為想透過媒體改變政治,一旦核心想法確認後就不怕做很累的工作。在政治系四年訓練下,我真的理解民主是什麼、公民素養是什麼,我確定這些意識在臺灣非常缺乏,然而,媒體是我不用踏入政治圈,但又可以改變它的方法。因此,我希望自己在媒體圈有一個地位,我所生產的言語、文字都有更多人來看,我明確知道投入媒體圈工作的關鍵在於影響力,而不是薪水。我覺得每個人一定要找到人生中驅動自己的目標,在做這些事情時你能全心全意,不在意其他事物。」

除了媒體圈之外,學姐亦提到政治系畢業所學和業界所需能力雖然沒有直接相關,反之,卻開啟了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學姐談起同學、學長姐,有人在公務機關工作、也有人在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澳門大學教書從事學術研究;有人則以文字力量走入影劇、創作世界,例如同學何曼莊是作家、學姐陳慧如是知名編劇、學長焦元溥是知名作家與廣播人;更有同學走入社會、遍及各行各業,諸如在新加坡當採購、擔任國會助理、船運業、安全監控、車商行銷、google公關,甚至有學姐從事全世界只有少數有證照的品酒師。

從媒體圈到網路圈

回憶起往事,學姐笑著談到,當時念政治系是為了當記者,但後來當記者、進入網路產業,反倒與美國求學經歷念電訊傳播比較相關。她說:「剛回來臺灣時,因為911事件,並沒能那麼快找到與科技有關的採訪工作機會,所以我之前曾在報社跑過金融線、在電視台擔任文字記者,甚至曾經當過一年半的旅遊記者。後來因為運氣很好,才有機會到數位時代當研究編輯與採訪編輯,到這個階段才真正能發揮所學,直到去數位時代之前,將近三年時間都不是在原本規劃的路。」

即便正走在非計劃中的道路上,學姐談起這些工作時,總肯認這些工作經驗所帶給她的累積,這些累積在無形之中對後來的她產生莫大的幫助,她談到每個階段不同的體驗:「在電視台時,環境十分混亂,很多事都需要靠反應,強調與攝影、主持人合作,從電視台工作中,我理解到,同時要產生影像與文字是怎麼一回事、如何跟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合作;後來,到了報社工作發現報社的工作步調非常快,我很快就發現並不適合我,因為我喜歡花很長的時間研究一個議題,我真的希望可以把議題研究透徹、內省才開始寫;而旅遊雜誌則是一個記者需要從規劃行程、企劃整本雜誌到執行、撰寫、與美編合作,此階段帶給我的是一個獨立工作的能力,徹底了解從零到有的過程,且在過程中時間有限,非常需要立即決定、臨場的反應,這樣的決定背後仰賴先前充足的準備,你會越來越清晰,哪些決定不會讓你後悔、哪些是事前必須一再確認的工作。」

而在數位時代雜誌工作階段,學姐談到她開始比較有餘裕、且能去掌握、追蹤一個比較喜歡的專題,作更有信心的報導,先前累積到這一階段開始慢慢開花,學姐聊到:「當時,在數位時代,我跑的是網路新聞,剛好遇到臺灣網路開始蓬勃發展的時代,因此,我跟臺灣很多網路公司一線老闆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公司變成上市櫃;從網路到手機,我跑的線也跟著網路發展擴充版圖,在此階段我也把我的領域拉開來,在整個網路圈我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另外,在這段時間,我也獲得很多到國外採訪的機會,當時去了不少很多大型公司的總部、全球會議,例如Nokia、Google…等,在此階段,我發現先前旅遊記者的經歷對我非常有幫助,對邀訪單位來說,他們也可以放心讓我處理行程,到數位時代的階段,我才知道先前的累積都沒有白費。」

創業好嗎?

在數位時代六年的宛芳學姐,面對周遭環境、公司不斷變動,在這之中作為一個媒體「觀察者」的角色,處於不動位置的她,開始思考該為了一直以來有興趣的網路產業闖闖看嗎?她說道:「當時真的很害怕,但我跟其他媒體朋友聊過,30~35歲大概是作媒體的一個大限,臺灣的媒體產業環境不好、社會輿論偏負面,如果你本來是有意願在媒體圈闖蕩大展鴻圖的人,到了三十歲,都會開始想,真的要這樣一輩子嗎?我要繼續當記者嗎?我下一步要怎麼辦?還是要轉管理職、或其他產業?一旦過了三十五,要找到一個願意投資你的人相對是比較少的。因此,在這階段,不管是環境、心態與自身生涯規劃,都被迫思考要留下或者離開,這是一個不論內在、外在都會思考的一個時間點。當時我又對網路非常有興趣,覺得沒有試過很可惜,於是我估量創業的風險、創業失敗了怎麼辦,在估量之後,我認為以後要再回媒體圈是可行的,甚至依照我先前的經驗,縱使電子書領域在台灣仍然很新穎,創業過程中還是會累積不少新的東西。不過,不得不說,這些過程真的很辛苦,公司服務推出滿兩年,為了要符合公司需求,我必須學各式各樣新的東西,都是之前沒有經歷過的。」

於是,決定創業實際進入網路圈作一些嘗試後,學姐找了過去許多採訪對象一一詢問,請教圈內人給予意見,當時學姐對書也相當有興趣,找到了目前合作的執行長毛遂自薦,學姐堅定的目光令人印象深刻:「我告訴執行長我想要試試看,並向他表明我對電子書的想法,想法契合之下他也找了我加入最初創業的夥伴。後來,我發現,通常我有什麼工作就先作,一路上抱著且戰且走的態度,這個工作跟我想像不要差太遠就好,後來我也從這些工作中知道我要什麼、不要什麼。工作前三年,其實就是在trial and error,確定這個不行就換一個,後來我覺得找工作其實就是機運,在對的時間找到、進去一家對的公司。我得坦白,在工作前三年,我是非常挫折的、薪水不好、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每換一個工作,對方就會說之前的工作與現在性質不同,經歷必須歸零。但到後來在數位時代的六年,我開始比較明確的得到一些提拔、升遷。現在的我,則是為了一件大家都有興趣的未來,一起共同努力,跟過去很不一樣。」

創造隨時都可以讀書的時間─電子書

二零一二年成立的readmoo,目前有一萬八千多本書,是一個只要你有行動裝置,就可以買書、看書,甚至是分享書的閱讀基地;同時也是宛芳學姐跨足網路圈創新努力的嘗試。學姐神采飛揚談到電子書的概念:「現代人對於行動裝置幾乎是唾手可得,我們所要做的是,跨多種載具,利用這些行動裝置來讀書或使你得到不同的閱讀體驗。電子書與實體書最大差別是,當你帶著一樣行動裝置,所有書都跟著你走,電子書依照網路帳號來控管,只要連上網路、打開自己的帳戶,你就可以開始閱讀。更有趣的是,我們可以在不同裝置上協助同步你的閱讀進度,除此之外,在電子書上可以作劃線註記,透過通訊軟體,你可以將閱讀記錄分享出去,亦可將之前控管歸納所有做過的註記。」

別小看科技的發達,電子書能做到的比你想像的更多,這些都會是實體書不曾有的閱讀經驗,學姐提到:「電子書還可以幫你記錄你的閱讀時間,之後我們會朝社群互動、閱讀社群的方向去做。以前某些零碎時間你可能無法讀書,但電子書開發了「隨時可以讀書的時間」,此外,還可立刻更新連載書本的續集,省下去書店購買、租借的時間。曾有研究指出一旦你開始接觸電子書,閱讀時間會比實體書多上四倍。此外,除了有紙書,我們目前有開發一些新產品,譬如關鍵評論網、想想論壇,我們將這些散見的文章,主題性的整理程單本書,讓大家可以直接閱讀,當作了這些歸納整理後,可讀性、利用效率是大幅提高的。電子書打破傳統紙書價格、頁數等限制,只要主題夠獨立、清楚,你就可以獨立成書;打破實體遞送限制,讓資訊傳遞更有彈性。」

走出政治系 進而回饋政治系

訪問學姐的過程中,並不難感受到即使已出社會一段時間,言談中卻充滿對政治系的關懷、對所學的肯定,學姐說道:「我必須要講,政治系的訓練是好的,因為我總是會有一個「批判」的概念,尤其是在十年媒體產業生涯中,批判性格加上總能回到本體去推論、辯論,這些在寫稿過程中都是非常有用的;而現在,在電子書創業上,我也能理解一件事情其實有很多面,例如以前唸西政思提到,要站在思想家的理路去思考事情;延伸到現在,我可以去思索消費者怎麼看待電子書、他/她的閱讀歷程,進而理解消費者的需求。簡而言之,也就是如何去思考、如何有邏輯的推理,在這件事情上,政治系的訓練是非常有用的。」

除此之外,學姐也相當建議若有餘裕,出國念書會是一個不錯的經歷,她聊到出國時期的經歷:「出國前的求學歷程其實是蠻順利的;但到了美國唸書前半年非常辛苦,在出國前我並不是知道社會上的人怎麼看我,這些光環是因為曾在的位置附加而來,並非我自己掙來的,這些我自己並不自知。國外教授告訴我:『我不知道你是誰,你好還是不好?你要證明給我看。』我才知道以前很多事情都被視為理所當然,但並不是真的,真正重要的是在於你的能力。台大學生尤其更需要被打擊一下,如果不是這樣,你不會知道自己很驕傲,在國外你必須從零建立起、重新組織自己交友圈,你會知道,原本你所擁有的東西並非你贏得,而是別人理所當然就給你的。這個過程對後來職涯非常有幫助,自信心與價值在這之中都被歸零重來,完全從不同的生活角度、文化去重建一個社會觀或世界觀是很珍貴的,並非國外一定好,而是把自己拉開來,從別的角度重新看一件事情的過程。」

三十年後你想要的位置

面對人生、職涯,很多時候我們如同大海中迷航的船隻,等待某道光指引迷航,宛芳學姐對於學弟妹給予建議:「你要踏出去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還沒踏出去之前,什麼都是模糊的。你不走出去永遠都只能害怕,你走出去後至少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漸漸就會越來越明確。你不太能夠今天就想說我十年、二十年後要做什麼,常常是出去以後,透過每次經歷多了解一點。找工作常常跟機運比較有關,也就是你有沒有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公司、老闆,但這些我們無法決定,更需要我們思考的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以後退休時我要做怎樣的事退休?』『我以後在這社會要做到什麼樣的位置?在什麼位置我會開心?』,只要抱著這樣的理念,在每個工作中仍瞄準這樣的去向就好。像我確定自己喜歡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確認後我就不會怕去挑戰困難性高的工作,假如這個工作我有興趣,那就做啊!因此,理解自己,找到適合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而對於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學姐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想要解決事情的態度很重要』為首要,她談到:「能力比較難說,倒是態度決定很多事情。我沒辦法忍受一個問題丟給你,你回來問我這件事該怎麼做。時代在改變,世代間熟悉的工具也不同,我熟悉的工具未必是現在最好的工具。所有工作者必須去找到符合這件工作、解決方法的能力,而非把問題丟回給老闆,這樣的態度是比較多老闆不願看到的。像我們這些年輕主管,我們期待後輩可以互動、討論,我把問題丟給你,你調查後,列出幾個方案,再跟主管討論方案各自的優缺。這件事情傳達一個概念,你要懂得「舉一反三」,並懂得調查、找資料並回饋給你的主管、公司。」

另外,學姐也不吝嗇分享有關找工作時的面試技巧,學姐提到:「我會問來問面試的人,你有沒有用過我家的服務?你要不要說說看用過服務的想法是什麼?我發現很多人在這關就過不了,一張白紙就來面試,但這樣是不對的。老實說,我覺得面試的過程不只人家在挑你,你也在挑公司,你應該把每個面試都當成一個機會,當作你認識這個產業的第一個敲門磚,人家給你機會,你應該要去理解這個產業在做什麼?優缺是什麼?提供哪些服務?其實,若你願意把每一個面試都當成學習的機會,整個面試過程也可以學到很多。此外,我也常常問來面試的人有沒有問題要問我,因為,當你沒有問題處於被動角色也是一個大問題,問問題也是回饋機制的一環,我可以從你的問題知道你對哪些東西有興趣?你可能比較適合什麼工作?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

或許很多人會質疑政治系畢業能做什麼,學姐以豐富的經驗,帶著鼓勵、肯定的笑臉與大家分享:「我想跟學弟妹說,你不要怕,你有能力就不用怕,政治系出身只是需要進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的確在進入社會第一份工作會比較辛苦,常會被挑戰你有什麼能力嗎?但只要你有第一個開始,你就有機會證明你自己。還有,我們比別人有更多人脈,每次同學會時我們可以天南地北講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上不同位置貢獻,它是一個更大的網絡連結,的確第一份工作很辛苦,但之後都會有回饋的。」

參加「交點」活動 越洋採訪羊毛記作者林豪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