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外籍生—宇都宮溪
訪談整理 / 潘崇易(政研四)
圖 / 蔡志舜 (政研三)
宇都宮溪,大學就讀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部,在臺大政治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繼續留在母系攻讀博士學位,目前為母系的博士候選人。從大學開始便特別關注東亞國際關係領域,特別是東亞近期快速發展的東亞區域整合問題。博士論文也將以大國參與後的東亞區域整合為主軸,分析東亞整合模式的特質及演變。畢業後,希望能到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研究工作。
請問學長到臺大交換/就讀前,對臺灣的印象或想像為何?
其實我第一次來臺灣的時候,不是為了要留學,而是要轉機前往紐西蘭打工旅遊,但是因為飛機的因素,讓我有了兩三天待在臺灣的機會。當時是2004年3月,適逢當時的總統大選(陳水扁 vs. 連戰),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臺灣的選舉文化,當下的我覺得非常新奇有趣。當時對臺灣的第一印象是,臺灣人民都非常的熱情,而且生活環境其實也與日本相近,生活機能非常的便利。而且由於自己在大學時代已經有修習中文,因此在當時已經有考慮來臺灣念書。之後在大三時來臺灣交換一年,結束後對臺灣的感覺及印象很好。在臺灣時不僅認識了許多朋友及現在的指導老師(楊永明老師),也了解了臺灣的研究環境及可以申請的獎學金,所以決定大學畢業後來臺灣繼續攻讀碩士班學位。
為什麼您會選擇到臺灣就讀碩士班學位,可以請您分享當初挑選國家、學校的過程和考量的因素嗎?
我會選擇到臺灣就讀碩士學位主要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原因是我想修習國際關係。雖然對學習國際關係的研究生來說,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前往美國或英國就讀,但是我想要以東亞國家的角度切入學習,而且在大學時期的英文能力已具備一定水準,想學習其他語言,所以仍以亞洲國家為首要選擇。當時臺灣及韓國都是我考慮的國家,兩個國家我也都有去過,因而在比較了兩者的生活及學術研究等環境後,決定選擇臺灣。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自己的專長是研究東亞區域整合,這個議題在我2004-2005來臺灣交換時,是非常熱門的議題,但奇怪地是,臺灣卻普遍不關心這個議題。明明臺灣位於東亞樞紐位置,但是卻很少人了解此議題,所以我便逆向操作想來臺灣學習。
在臺灣或在臺大印象最深刻或最有感觸的事情為何?
我覺得臺大學生都很認真,臺大圖書館不論考試前後,每天都很多人,這讓我很驚訝且印象深刻,因為基本上日本的學生都不太念書,或者應該說不會那麼認真及努力,所以看到這樣的情形讓我非常訝異。另一個我覺得對我造成文化上衝擊的事情是,臺灣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飲食。因為在日本上課時,除了不能吃東西外,有些老師甚至連喝飲料都禁止。在臺灣每次上課時看到前排同學可以邊上課邊吃東西,就可以感受到臺灣人對於「飲食」的尊重。另外,同學遲到早退的情形相當普遍,這點跟日本也非常不同。不過,我覺得臺灣跟日本同學也有很相近的地方,就是都很積極參加社團活動,也非常關心社會議題。我本來以為臺灣學生都很認真,不會參加社團,但來了臺大後發現正好相反,而且有些人甚至還有兩到三個社團,這讓我印象很好。
您曾修習了哪些令您印象最深的課程?您對於老師授課方式和同學在課堂互動有哪些看法?是否和自己國家很不一樣?
我對於老師授課方式及同學在課堂的互動,正負面的看法皆有:
首先,正面部分,我覺得上課要閱讀的材料很多,這令臺灣的學生可以具備非常廣博的知識基礎,這點碩博士班皆然。有些老師一周的要求甚至到一百多頁的原文,要求很高且訓練紮實,課程規劃上比較接近美國具系統性。日本方面則是以學生為主的上課,每學期大概就閱讀一至兩本書,且是該領域最重要的幾本著作,然後在課堂上進行深度討論,每個禮拜只看10-20頁,但討論非常久。
其次,負面部分就是,通常上課時學生報告一小時,接著換老師講課補充就結束。這對於深度思考能力的培養及訓練是明顯不足的。我自己本身大學時來交換過,當時覺得臺灣大學生都很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但自己在研究所修課時,卻感到研究所老師花了太多時間講課補充。而且有些老師的講課比重,容易變成灌輸學生想法,這並不利於師生間的深度討論與思考。在日本時,每堂課幾乎都是由學生組成類似研討會的形式,且針對特定議題或是書籍進行深度探討,老師上課的比重非常的低。
而印象最深的課則是楊永明老師開設的「臺灣與東亞安全專題」。主要是因為老師本身非常了解東亞的國際關係,而且上課時讓學生討論的時間很多,這相當符合我所想像的研究所課程。而老師多元且紮實的實務背景,為課堂補充了許多平常無法接觸到的知識。
簡言之,臺灣這樣的上課方式,雖然可以獲得廣泛的基礎知識,但深度討論不足。臺灣學生本身對研究及學習,過度追求正確的答案,太重視課本內容而一直背誦,而且過度重視美國說法。這不只發生在學生身上,許多老師、研究會的討論,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影子。這樣的學習方式,有時反而扼殺了創意,甚而影響上課模式及態度,我想這是可以改善的部分。
就您和臺灣同學相處,您覺得自己國家學生與臺灣學生學習風氣有沒有差別?
是有差別的,除了前面曾經提到過覺得臺灣學生比較認真念書之外,我覺得在思考邏輯上,也是有落差的。我自己在來臺灣之前所就讀的北海道大學,在思考及學習上,都是一間非常左派的學校,不斷地在批判及反思政府及其採行的政策;然而臺灣學生因為過於追尋正確答案,所以在討論事情上,都不太會說出太有創意的答案,或是表現出過於批判的思維,這點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來臺灣這樣長一段時間,我也漸漸覺得就「保守」這點來說,臺灣的學生有在慢慢改變當中。
有沒有去過臺灣哪些地方觀光旅行呢,印象最深的回憶是什麼?
我旅行過臺灣許多地方,也有環島的經驗,離島則去過金門、蘭嶼、澎湖等地。對我而言,蘭嶼是個很棒的經驗,我在2005年及2008年各去過一次。而喜歡蘭嶼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是當地保持著許多傳統原住民文化與原始大自然景致,非常的漂亮;另一方面則是,我自己去蘭嶼前,有先從許多管道得知蘭嶼發展的相關資訊,所以去到當地時的體會更多且更深。不過在蘭嶼也讓我體驗到許多問題,包含了核廢料及觀光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雖然臺灣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注重核能與核廢料等議題,但日本的學術界在當時早已注意到且關注各地的核廢料議題,蘭嶼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觀光發展雖然非常興盛,但發展的背後其實許多利益都並非當地人所得,這樣消費蘭嶼資源,但當地人卻未得相應所得的情形,是值得改進及深思的地方。這就是我對蘭嶼印象深刻的原因,能親眼見到大自然壯闊景色、完整保留的原住民文化,卻也同時看到經濟、觀光發展不好且醜陋的一面,這種社會議題對於一直學習社會科學的我來說,有許多旅行之外值得思考的地方。
有無參加臺大校內社團?
我有參加過幾個,不過最主要是臺大慈幼社,因為我自己很喜歡小朋友,而且我在日本就有參加過這類服務偏鄉小朋友的營隊活動,也有在寒暑假時候,前往印度等地服務的經驗。臺大慈幼社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臺北及花蓮的原住民小孩,我們會利用假期前往當地教書及陪伴學習,設計活動與其一同玩樂,我也從中認識到更多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不過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是,臺灣原住民並不如我想像中的仇日,反而對日本是非常友善的,這也算是意外且特別的收穫。
是否曾經歷臺灣選舉,是否曾觀察臺灣的政治環境,對競選生態、造勢活動感興趣嗎?
我自己有經歷過臺灣的一些選舉,也知道一些臺灣的選舉文化。我在2004年的臺灣總統大選時,曾經看到報紙頭版登著連戰親吻土地的照片,這樣的舉動令我感到非常訝異,因為日本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如此煽情的競選宣傳。日本的競選活動基本上非常的無趣,主要因素有兩個,其一是候選人要到選舉的前十天才可以開始宣傳,這點是為了公平,目的是為了讓候選人之間,不要因貧富差距造成競選宣傳上的過大落差,最終影響選民客觀的評估;另一則是日本民眾對於選舉基本上比較冷靜看待,因為日本人民知道最有能力的是官僚而非政治人物,所以對於選舉活動本身不會過分投入情感。不過我認為像臺灣這樣的選舉模式,有時對政治人物來說,也是相當好的磨練。而且近來臺灣的競選生態越來越好,以前不論是政治人物還是選民都過於訴諸情感,然而現在各式選舉裡都可以見到許多理性面的政策討論,這是有別與以往的改變及不同之處,也是很大的進步。
最後您會建議自己國籍的學生來臺灣念書嗎?也請提供以後來臺灣的學生一些意見?
其實我近幾年都有協助臺大的國際事務處招生,現在有許多日本同學都是當時我回日本招生時有接觸過的。我會推薦日本學生來臺灣念書,因為距離日本不遠、生活環境相像,但文化價值觀有些許不同,可以接觸到不一樣的生活型態,而且有獎學金可以申請,生活壓力不至於太大,所以臺灣對於日本同學而言,是留學非常合適的地方。另外一個我會推薦同學來臺灣留學或交換的原因是,臺灣是個適合學習中文的地方,雖然到中國大陸留學同樣可以學習中文,但臺灣人相較來說非常友善,而且不會像中國大陸政府對於留學生的限制過多。
至於提供意見的話,我會建議之後有興趣要來臺灣留學的同學,可以先了解及認識過臺灣的歷史、文化後再來臺灣。現在有些日本留學生沒有認識過臺灣就過來念書,這是相當可惜的。如果能先對臺灣有一部份的認識,對於來臺灣後的風土民情體驗可以更為深刻,也可以學習到更多。
從臺大畢業後,對未來的規劃是什麼?想留在臺灣工作還是回國呢?您認為現在在政治系的學習對他們的幫助是什麼?
基本上臺大畢業證書對於找工作是有幫助的。我拿到博士學位後還是會以學術工作為優先考量,但學術工作不管在臺灣還是日本都相當難找,所以這方面只能自己多多努力了。另外也有考慮回日本外交部工作,因為不管是語言能力還是修習的專業科目都讓我非常有優勢,所以在外交部工作也列入我的考慮之中。其實在臺大求學這段時間,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受到非常多的幫助,像是生活上來說,臺灣及臺大有許多獎學金可以申請,這可以有效地減輕生活上的壓力,讓我可以安心地求學。另外就是,臺大有各種研討會的機會,可以跟教授有更多的互動,而且可以磨練自己發表文章及演講的能力。這些都是臺大及系上帶給我的寶貴學習經驗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