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許庭瑋 |
愛彌爾與世界精神:一個在地普世主義的途徑 |
陳嘉銘 |
陳光震 |
論貪腐與拉美左翼退潮—以司法制衡的角度分析 |
張佑宗 |
戴匡 |
無條件基本收入對社會公義與社會福利制度之影響:兼論台灣當代福利境況 |
陳思賢 |
劉子觀 |
包容作為制度:瓦瑟如何實踐寬容 |
陳思賢 |
邱元貞 |
新北市義勇消防組織與分配政治之運作—以第二屆新北市議會為例 |
王業立 |
李辰諭 |
政治競爭對軍事支出的影響:一個跨國的實證研究 |
童涵浦 |
黃心玫 |
柯文哲與民粹主義語言:以兩次台北市長選戰為例 |
王業立 |
金孝中 |
後冷戰時期的中朝外交:關係、角色、認同 |
石之瑜 |
黃文俊 |
中越防務外交與政黨外交之比較研究:以邊境爭端為例(1991-2019) |
左正東 |
黃百謙 |
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之決策過程檢視自由政府間主義 |
蘇宏達 |
吳哲綸 |
立法委員選舉中的政治素人挑戰者:以台灣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
黃旻華 |
徐婕寧 |
冷戰後日本對東南亞援助:以印尼和越南為例 |
左正東 |
林玿弘 |
815停電事件對總統滿意度的影響:以文字探勘為途徑 |
張佑宗 |
崔源埈 |
國民政府援助韓國臨時政府在華活動之再研究(1921-1948) |
唐欣偉 |
蔡逸靜 |
「涵化」先行的力量:國家人權機構網絡如何影響亞太地區國家遵從《巴黎原則》 |
蔡季廷、顏永銘 |
邱業康 |
薩利赫的興衰:葉門社會的變遷與衝突(1978-2017) |
黃旻華 |
林宜汶 |
修昔底德陷阱是現實主義者的建構:從社會建構論觀點詮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
張登及 |
林衍均 |
國會議員之經濟背景及其政治生涯選擇:以我國第二至八屆立法院為例 |
黃旻華、吳親恩 |
李時雋 |
惡質環境中的電子遊戲—一個政治理論的視角 |
陳嘉銘 |
翁立紘 |
找尋政治二代選舉優勢的來源:以臺灣區域立委為例 |
王業立、俞振華 |
萬曉 |
權力轉移下崛起國對小國政策探因:前現代東亞案例的跨時比較 |
吳玉山 |
榮沛芳 |
中國之經濟治略與菲律賓為目標國之回應:雅羅育、艾奎諾三世、杜特蒂政府案例研究 (2001-2019) |
左正東 |
王貿 |
誰會成為公務員:能力、動機與機會因素之探究 |
蘇彩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