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第2學期碩博士論文一覽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黃昭遠 | 中共中央及省級統戰部長人員流動:胡習時期的分析觀察 | 張登及 |
王雨舟 | 重構中國:杜贊奇及其在美國的中國研究 | 石之瑜 |
嚴博瀚 | 漢娜鄂蘭的政治本體論:一個複數性概念的重新詮釋 | 陳嘉銘、葉浩 |
李易修 | 退黨對村里長選舉的影響:政黨–選民連結的效應(2010-2018) | 張佑宗 |
余澤霖 | 消失的搭橋人?在台陸生「中國觀」之轉變 | 石之瑜 |
許勝惟 | 外債對國家發動衝突的影響(1970-2014) | 廖小娟 |
林懿平 | 臺灣民粹主義態度探源:選舉輸家的解釋 | 張佑宗 |
許良亦 | 政黨情感極化與民主去鞏固化:以2008-2020臺灣為例 | 張佑宗 |
莊涵雯 | 比較金正日與金正恩經濟與外交政策之影響因素 | 廖小娟 |
馮庭萱 | 中國因素在臺馬媒體的展現:以香港反送中運動報導為例 | 陶儀芬 |
張懷瑄 | 中國大陸在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發展意圖:路徑依賴理論觀點 | 廖小娟 |
施學沂 | 農田水利會的侍從結構與選舉動員:雲林水利會(管理處)的個案研究 | 王業立 |
林育全 | 疫情危機下的中國數位外交 | 童涵浦 |
吳謹安 | 保護主義回歸的謎團?川普時期美中貿易戰的官僚因素 | 郭銘傑 |
邱奕銓 | 從率土之濱到海洋強國:當代中國海洋戰略的傳統與演變 | 張登及 |
曾聖惠 | 參政之後:臺灣女性政治工作者的性騷擾受害經歷 | 黃長玲 |
邱瀚樟 | 匯率操縱國?中國匯率政策的內外因素分析 | 左正東 |
劉哲瑋 | 科技進步讓我們更自由了嗎?—反思漢娜‧鄂蘭的「閒暇」與「世界」觀 | 安井伸介、林淑芬 |
陳 靖 | 重新檢視國際關係學的歷史轉向:來自歷史途徑的反思 | 張登及 |
小川有歌 | 台灣傅爾布萊特計畫是否達成美國公共外交目標?台灣傅爾布萊特赴美學友的個案研究 | 童涵浦 |
賴永承 | 分析大法官作為臺灣憲政運作否決者之條件:以民主化後違憲審查案件為中心 | 李鳳玉 |
何惠琳 | 日本的自由開放印太—以2012到2022年為主 | 唐欣偉 |
高恩榮 | 國民或難民?韓國政府對脫北者的初階安置援助 | 唐欣偉 |
徐幸瑜 | 臺灣空氣污染防制重大政策變遷之分析—結合多元流與斷續均衡理論 | 王宏文 |
陳麗雅 | 縣市合併對議會政治生態影響之研究:臺中市、臺南市與高雄市議會之比較研究 | 王業立 |
林婉萍 | 中國國際關係理論Sinicization: 從中國學派到關係理論的秦亞青學思歷程 | 石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