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6/23 博生論壇公告

發表人:徐幸瑜(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題目:臺灣與新加坡民生節水政策之比較分析- IAD之觀點
評論人:林水波教授(臺大政治系)、林子倫教授(臺大政治系)
論壇地點:社科院七樓736討論室
舉行時間:6/23 晚上7點

摘要:
臺灣與新加坡同為降雨豐富、但可用水量極為稀少之水資源相對匱乏國家。為滿足國家發展之用水需求同時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之供水不確定性,臺灣與新加坡政府皆不遺餘力強化水資源管理,並從傳統「以需定供」之水資源開發利用觀念,轉為強化「以供定需」之水資源需求面管理,推展節約用水並強調用水效率的提升。

本文旨在分析探討臺灣與新加坡推行民生節約用水政策之規則制度如何影響行動者之行為及其結果,爰採用Ostrom(1986;1990;1999)發展出的制度分析與發展架構(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AD),系統性檢視與比較臺灣與新加坡在推動民生節約用水政策上,外生變項對行動場域及政策結果產生何種影響?行動場域互動下形成的模式和結果為何?冀能藉由兩個國家之比較,提供我國政策發展之啟思。

研究結果顯示,水資源管理對於新加坡政府而言,係將其置於「國家安全」層級之重要政策視野,因其體認國內自然資源之缺乏,並在國安考量之下欲減少對馬來西亞購水之依賴,故在政治上強有力之領導與明確目標下,一步步穩固國內水資源的供給來源,並運用水價、強制性與教育宣導等各類政策工具,朝逐年降低用水量之方向努力,預計至2030年達成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140公升之目標,顯見其外在環境之變數對於行動場域及政策成效帶來正面的結果。而在臺灣方面,政府多年來雖不遺餘力推動節水型社會,惟在民眾對於水環境及水資源分配之認知及節約用水意識形塑上,與預期目標仍有相當大的落差,而決策者且在政策工具之運用上,多以教育宣導、柔性輔導措施為主,缺乏有效經濟性工具之配合,致節約用水無法有顯著性成效。故本文建議,為回應台灣現階段外生變項之屬性,應採用經濟誘因型政策工具,召開水價評議委員會,審議水價合理化方案,正確反映水資源價值以提高用水效率;並運用權威式政策工具,推動法規修正,合法強制民眾及產業落實節約用水。

關鍵字:水資源需求管理、節約用水、制度分析與發展架構、政策工具

線上報名網址(至6/19為止):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d1PSBoEF3zxECb2h8pSvaaS8HbbfDT_QMXj2XqWmmFk/viewform?usp=send_form

 更新時間: 2015-06-12 15: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