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0/25臺大博生論壇:「生態主義化過程」的分析性敘事:重探三生農業建設計畫的生態因素及其影響

一、論文題目:「生態主義化過程」的分析性敘事:重探三生農業建設計畫的生態因素及其影響
二、發表人:江俊宜(臺大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三、評論人:杜文苓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四、時間:10月25日(三)晚上7時(6點30開放入場)
五、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台大社科院大樓七樓東側(辛亥路後門)713討論室
六、報名:一律以線上報名,請至
報名受理之後若有事無法前來,亦請來信告知。
七、論文摘要:
農委會在1992年開始施行的《農業綜合調整方案》,首先提出農業兼顧「生態、生產與生活」的目標,是台灣農業計畫當中首度提出「生態」的需求與功能,對後續農業的發展方向亦有很大的影響。
檢視既有研究中,對農業政策轉向關注環境保護議題的「生態轉向」的現象,多以農業(地)功能本身的轉變,或公民團體行動的角度解釋。
而本研究界定此「生態轉向」的轉變為「生態主義化過程」,並藉論述制度論的架構,來解釋制度變遷,重要的前提分別是環境意識的昂揚,以及農業部門看待農業污染所造成的「雙面性」,背景性的條件則包括農業長期衰退的發展瓶頸,和福利政制的性質。以上的因子使生態概念引入農業建設計畫,成為紓解部門各種壓力的解方,並且,生態概念創造制度性穩定的誘因,使制度穩定並能長期運作。
檢視生態概念影響的面向,對三個要求農業變革的呼聲,作出回應:
首先,1980年代以來社會環境意識的提升,使該計畫藉「生態」重新定義了國內農業的功能,試圖回應國內在1980年代高漲的環境意識。
再者,農業污染的雙面性,導致農業部門必須回應。在環境管治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凸顯農業從業者再現為兩個相連卻又矛盾的形象,既是各種工業污染的受害者,亦是污染的製造者,所以在《綜合調整方案》回應此一變革的呼聲。
第三,三生中引入的生態概念則是藉由生態論述的再商品化,以及具體挹注軟硬體的措施,可窺試圖再次挽救「農村生計」的企圖。後續的農業生態遊憩具有足夠的基礎,以及近年公民農業的論述基礎,皆在生態轉型當中定下初始的概念基礎。
關鍵詞:三生(生態、生活、生產)、生態轉型、農業建設計畫、環境意識、農業污染雙面性 、生態商品化
 更新時間: 2017-10-20 14: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