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網誌

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與國際制度競爭專題

本課程所要探討的主題是比較亞洲與歐洲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轉型模式。前者以中國大陸為代表,後者以東歐為代表。前者是從中央計畫經濟轉到「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亦即所謂的「中國模式」,而後者則是遵循西歐的模式,走上了民主資本主義的道路。俄羅斯地跨歐亞,其轉型模式先是以西方模式為歸臬,而後逐漸轉為強調國家角色,而與中國模式接近。歐亞的兩大轉型模式除了內涵不同,其效果也殊異。亞洲的經濟轉型模式在持續推動高經濟成長上有特殊的表現,使得今日的中國大陸超越德日,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另一方面,歐洲的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模式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無法獲致較好的經濟成果,轉型期的陣痛極大。究竟是甚麼樣的因素,造成這兩類前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轉型上產生巨大的差距?我們將主要探討制度性的因素,特別是財產權的配置,並且包括經濟改革的速度和政治環境等,而不探究非制度性的因素(如文化、國際環境和經濟發展程度等)。本課程所採用的方法論是財產權途徑。在課程的安排上,先介紹方法論,然後是改革前的經濟制度,體制內改革(主要以前蘇聯為例),向市場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以中國大陸前期為例),向國家資本主義方向的改革(以臺灣與南韓為例),向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改革(以俄羅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為例),接下來是震盪療法和漸進改革的爭論(改革的速度),最後是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之爭。在經驗分析之外,本課程將引入各種主要經濟發展策略的辯論,包括新古典主義、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市場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論爭。由於現今世界上最為有力的經濟發展意識型態是新古典主義,而其最強力的挑戰者是資本主義發展國家,本課程將集中地討論此二者之間的論爭。至於正在崛起成為經濟巨人的中國大陸究竟是因為採取了經濟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發展國家,還是市場社會主義,更是本課程分析的焦點。本學期共上課十五週,期末成績由課堂口頭報告和期末報告決定,配分各為30% 和70%。期末報告的綱要在學期末提出,由老師和同學共同討論。

相關檔案(如果用 IE 下載檔案有問題,請按右鍵,使用「另存目標」)

  1. 課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