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史二
本課程設計之重心在於透過某些特定的議題進行歷史的重新閱讀,著重於歷史的政治面向,並討論政治因素與其他因素的互動性關係及安排。
第一講:什麼是政治史,政治史的定義,中國政治史的起點
(一) 歷史的意義與功能
(二) 什麼是政治史,政治史與通史有何不同:政治生活的涵蓋面討論
(三) 政治史、政治思想史與政治制度史
第二講:上古史
氏族、圖騰、巫史與政治權力
第三講:夏與殷商的政治史
(一) 夏朝的形成及其政治制度:簡單的官制與政權轉移(繼承)方式
1.夏文化存在嗎?
2.夏禹和啟在王位繼承上的不同:父子相傳的政治傳統
3.夏的王位繼承與政治制度
(二) 商民族考、夏商之政治鬥爭
(三) 商的建國與封國、繼承制度
(四) 商的政治社會(階層)結構與分工
(五) 商的內在政治制度與外在政治環境
(六) 商的亡國與商周之間的政治鬥爭
第四講:周的建國與西周的政治史
(一) 周民族考
(二) 周的初期封國過程(三次)與政治制度:官制、分封制
(三) 周公的政治地位
(四) 封建的討論(參瞿同祖書)
(五) 西周對外的征伐
(六) 井田制度的政治意義
(七) 西周的滅亡
第五講:春秋時期的政治史
(一) 公室政治興起的政治原因:王室東遷與王權的合理化因素的喪失
(二) 公室政治興起的經濟原因:王畿縮小、工商業、賞賜與軍費
(三) 「霸」的政治文化
(四) 五霸的興衰與實質意義:中原與邊陲文化的對抗(楚與秦)
第六講:戰國時期的政治史
(一)春秋戰國的變遷與因素討論
(二) 王權的轉變
(三) 秦王國與變法
第七講:秦漢之際的政治史
(一) 秦王朝的興衰
(二) 王權的集中與官僚結構的成形
(三) 焚書坑儒的意含
第八講:西漢政治史(建國,列侯,官制,興衰,舉才,政治社會結構)
(一) 劉邦與項羽的分析
(二) 漢初的政治結構與政治權力
(三) 鹽鐵論的政治意含
第九講:東漢政治史
(一) 世家大族的發展
(二) 王權代理之爭:宦官、外戚與士大夫的權力結構
第十講:三國兩晉政治史
九品中正制度與三國兩晉政治權力之關係
第十一講:南北朝政治史
(一) 府兵
(二) 均田
(三) 關中本位主義
第十二講:隋唐政治史
(一) 關中本位主義與士族之變遷
(二) 科舉考試的成熟與新興士族之關係
(三) 兩稅法、滅佛運動與中國租稅結構之討論
第十三講:兩宋政治史
(一) 慶曆變法與熙寧變法之比較
(二) 兩宋和議的分析
第十四講:明代政治史
(一) 宰輔與君主-官僚君主制的分析
(二) 萬曆改革
第十五講:清代政治史
(一) 中晚清的政治史-涉外事務與中國的政治革新
(二) 太平天國等農民運動的政治結構分析
相關檔案(如果用 IE 下載檔案有問題,請按右鍵,使用「另存目標」)
- 1.魏晉時期社會經濟的轉變
- 2.社會經濟的變化與門閥政治
- 3.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
- 4.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之檢討
- 5.中古國家與士族
- 6.漢唐間的京城社會與士大夫文化
- 7.分裂與統一
- 8.論隋唐帝國的本源
- 9.北亞民族南侵的原因探討
- 10.東京與京都之外
- 11.府兵制國家論
- 12.藩鎮研究
- 13.兩稅法的實施
- 14.均田制研究
- 15.隋唐田畝數與耕地面積
- 16.唐宋或宋明
- 17.國家與仕紳雙重支持下文明擴張
- 18.洛陽與汴梁
- 19.宋代社會教化的特徵
- 20.北宋黨爭
- 21.王安石變法簡論
- 22.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思考
- 23. 對歷史背景的闡述:11世紀的新世界—思想意識形態與歷史:兩個初步的問題(之二)
- 24.宋代商人的壟斷研究
- 25.宋代正祀研究
- 26.朱熹祈禱文與道統思想
- 27.明王朝成立的軌跡
- 28.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 29.以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權與民間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