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華人政治學界的一代宗師胡佛院士在九月十日逝世,這天也正好是中國大陸的教師節,讓他的門生故舊特別感傷與不捨。胡先生是大時代的智者,仁者與勇者,是兩岸政界與學界共同推崇的長者與精神導師,他一生的終極關懷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無論他在台灣推動民主憲政,或是在兩岸推動社會科學中國化,或是諄諄提示兩岸政治領導人國家統一是必要之善,他展現出來的無窮無盡精神力量都源自與他的愛國情操。他一生盼望的就是儘快看到中國人能再次昂揚闊步引領人類社會走向更和平,更公正,與共生共榮的康莊大道。

|
當代中國政治科學家胡佛院士辭世,海內外悲悼、紀念鮮花及文電紛至沓來,超越世代、學派、黨派。胡先生人格偉大與包容可見一斑,而他對中國統一的忠貞信念,甚至感動立場相左的另一端。唯其間,各界論所不及,念所不知的,卻是胡先生堅苦卓絕的愛國志業。
胡先生之愛國,絕不僅止於父子兩代對近代中國苦難的疼惜,或對中山先生的追隨與景仰,更奠基於胡先生突破性的科學思想上。我們臺大是學術首府,一定要從知識視野來理解胡先生的歷史貢獻。
近代史不乏愛國科學家,科學是他們報效國家的方法。然而,在胡先生以科學愛國譜成的學術生涯中,科學不是富強工具,科學構成他愛國思想的內涵,他賦予了愛國一種不可取代的科學意義,因此,科學與愛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無此兩端並存,就無法養成胡先生的抵抗精神,開拓他厚達化異的胸襟。胡先生的科學愛國,貫穿他對中國統一的理性主張,對歐美政治學的批判改造,對內閣制憲法的執著不渝,與對中國政治文化的痛定思痛。
|
胡佛院士於今年的九月十日過世。他是台灣政治學的宗師級人物,對我國政治學的發展與轉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我國政治學發展的軌跡,很清楚地是受到國際學術潮流和國內政治局勢的雙重影響。這門學科始興於民國初年,當時西方的政治學主要還是規範與制度之學,有很濃厚的公法色彩,這也反映到我國的政治學研究當中,因此政治理論、憲法與國際法等領域均受到很大的重視。民國在大陸的時期政治上頗不穩定,這也影響到政治學的發展。雖然如此,初紮根的中國政治學還是有一些顯著的發展,並且在全國百餘所大學中設立了48個政治系。
在1948年選出的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網羅了當時中國最具有學術地位的碩學鴻儒,其中便有幾位最卓越的政治學者,例如治憲法的王世杰、錢端升,治外交史和國際法的周鯁生,和治中國政治思想的蕭公權等人。這呼應了當時以規範和制度為主流的政治學傳統。此一傳統於1949年後在台灣獲得延續,但在中國大陸卻被斬斷,壓縮為馬列毛的意識型態之學。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