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頭底紋圖

專訪本系系友趙永茂名譽教授(政研所75年畢)

林宜汶(政研碩三)採訪整理

趙永茂老師在 1974 年進入台大歷史系就讀,大學畢業後也繼續取得台大政治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儘管在 2016 年已屆齡榮退,趙老師依然與母系的老師們在研究和教學方面密切合作,繼續貢獻學術界。趙老師引領台灣地方行政、派系政治、黑金現象、地方治理等領域的專業研究,貢獻早受各界肯定。他任教期間,還曾擔任社科院院長、母校總務長和母校副校長等重要行政職務。本期系友會訊非常榮幸邀請到趙老師與系友們分享過往的求學經驗,以及他專志研究、貢獻行政工作的寶貴心得,他也對年輕系友和同學多所勉勵。

問:請教老師就讀政治學系的時空背景、決心致力學術研究的心路歷程是什麼?

我從高中就對歷史、哲學、宗教領域的議題深感興趣。儘管大學一開始就讀的是歷史系,但我也跨系修課,在政治學系修習了呂亞力老師和連戰老師的課程。我大學時代因為擔任虎尾中學旅北校友會的會長,因緣際會接觸到農村調查,以及包括郭雨新、林頂立等眾多出身各地方的朝野政治人物。這些經驗讓我很早就對地方選舉、政治和派系議題燃起濃厚興趣。因此我碩士畢業論文的題材,也與地方派系息息相關。

碩士畢業後我並未立刻攻讀博士班投身學術研究,而是先到基隆二信工作。我相當努力,很快升到總行協理級的職務。早年信用合作社是基層政經的重要樞紐之一。我在二信工作的期間與地方派系人物的互動,也奠定我對地方政治議題的研究興趣,因此我最終決定重返校園,走上學術之路。

儘管我曾考慮出國讀書,但當時母系袁頌西老師卻鼓勵我留在台大,才有機會扎根在台灣在地的地方政治研究,日後畢業,再爭取出國進修講學的機會。因此最終我選擇回到母校就讀博士班,之後也順利留在母校任教。

問:老師覺得服務母系期間,在學術研究上最重要的心得或貢獻?

我的博士論文主要探討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地方派系的研究、舊的政治社會如何轉型、民主化後派系與黑金對政治生態的影響、中央地方的權力分配、府際合作與地方治理等都是我關心的議題,而我也算是台灣開始探索這些政治議題的先驅。

博士畢業後,我有機會拿到教育部以及美國 Fulbright 的博士後研究獎助,因此曾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佛大學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訪問研究,讓我的研究視野進一步拓展到如何推廣地方政府與地方事務和國際接軌,並改造地方政府環境、推動新興的跨域治理研究議題。2005 年時我再次獲得 Fulbright 的學者獎助,前往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美國南方的政治改革及其對台灣的啟示,並將跨界、國外的經驗帶回台灣。21世紀的來臨,代表年輕世代人口逐漸超過老年世代,中間選民也逐漸超越傳統黨派的支持者,因此我也非常關心未來台灣政治社會的轉型趨勢。

問:老師曾歷任院、校重要服務工作。行政服務期間,有哪些比較重要、難忘的興革事項和感想?

擔任總務長和副校長讓我對校產的規劃有很多親身經驗。我認為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將水源校區(原國防醫學院)納入校區及初步規劃、校園的綠美化、舟山路校地的收回、維護台大溪頭實驗林,以及爭取社科院新大樓的建設幾件大事。當初收回舟山路校地時,我曾計劃希望仿造歐洲的大學,將舟山路變成台大的哲學家步道,讓同仁和同學們有一個可以散步、思考的空間。我也成立了台大綠化小組,倚重森林、園藝和土木系同仁的專業,來改造校園的綠化環境。柳公圳的復育也是綠化的一部分,現在的醉月湖就是復育工程的成果。

維護台大溪頭實驗林本身除了對校產完整性很重要外,也對於國土保護、生態涵養具有指標性意義。當時溪頭實驗林面臨回歸公有放領地的爭議,但在當時森林系陳信雄系主任的說明下,我才瞭解實驗林對於當地的水源涵養、土石流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我與學校同仁決定據理力爭,留下實驗林 2,600 公頃林地,不只是為了台大的權益,也是為了盡一所大學之於國家社會以及下一代的責任。

社科院新大樓的建立也是我服務任內一項重要的工作。在這過程中有許多同仁一同為了經費奔走。而我也盡我所能,向學校方面爭取到配合的經費,使得工程能順利發包動工及興建。今日社科院新穎的大樓,真的是集合眾人之力才能成就。我以曾經參與其中為榮,也非常感激母系、社科院同仁和許多系友、前輩出錢出力。

問:請問老師如何展望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務研究未來的趨勢與重點?

我認為未來應該更加著重在跨校、跨國的合作,促進國際與國內在制度、案例與理論方面的對話。台大身為台灣的學術龍頭,也應該積極促成東亞、兩岸在相關議題上的學術合作。

此外,台大目前有個趨勢是重視部分科學方法、計量技術的精進。但我認為這些屬於微觀的公共行政理論與分析能力的加強。我們也應該同時發揚宏觀理論的視野和研究。在發展理論時,更要努力拓展基於國家需要而衍生的批判性研究。學術工作者應該透過批判的視角,肩負起推動國家政策改革的責任,並懷抱對實務性發展的關懷。此外,個案研究、資料庫的建立也是能夠激發更多長遠研究的重要基礎,因此我認為也應該鼓勵相關資料庫的蒐集、建立,以及帶動討論、反省和前瞻分析。

問:老師對目前仍在教學和學術行政崗位上的系友要提供什麼叮嚀,對年輕一代系友與在校同學的有什麼期許和勉勵呢?

首先,我想我們作為台大人,在追求國際化之餘,更要擔起這所學術殿堂的社會責任,發揮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並投入公共參與。台大人應該要促使國家不斷地改進、反省,讓社會往更進步的方向發展。

其次,儘管現在是一個講求多元能力、跨領域的時代,但我認為同學們還是要把握在系上所學的專業。在瞭解理論和論述時,除了盡力結合跨領域的訓練,更要學習團隊合作以及創新批判的精神。

最後,我認為批判力與反省力是每個人重要的功課,且我們都要學習脫離個人主義的思維,不只關注自我,也必須重視社會的需要和責任。我一直以此自我期勉,也希望與系友和同學們共勉。